魚市場的運河味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Monday, 21 November 2016 10:39
Hits: 1977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鄭嘉明、郭志榮;剪輯:劉啟稜

台南一座歷史魚市場,承載許多城市記憶,但是在都市更新建設中,面臨消失命運。一群互不相識的台南青年,在網路串連下,挺身而出,守護老建築,想要找回古老的運河味...。攝影:鄭嘉明、郭志榮。

台南中正路末端,中國城大樓已經拆除,準備都更建設廣場,旁邊一棟古老的魚市場,傳出拆屋危機。工人們在屋架上,拆除鋼構屋頂,不知是否會繼續拆除屋身,讓關心的文化人士很緊張,於是透過網路發出訊息,讓大家知道魚市場的拆除危機,發起搶救行動。

魚市場的拆除危機。攝影:鄭嘉明、郭志榮。

台南魚市場建於1930年代,緊鄰運河,成為台南第一座專門魚貨拍賣市場。列柱式的屋身,讓空氣流通,保持市場清潔。附近居民表示,過去一早就會有船入港,卸下魚貨拍賣。魚市場帶動附近經濟,許多商家製作魚貨加工,倉庫進行轉運,如今岸邊還留有幾間古老倉庫改建成的住家。

後來運河填埋,蓋起大樓,魚市場不再賣魚,成為漁會出租空間。雖然沒落,但是在運河旁,還有一棟日本時代建造的原台南運河海關,已經指定為古蹟,負責當時船隻出入檢查。於是海關、運河、魚市場,三個文化元素,構成區域的歷史地景。不過魚市場並未指定古蹟,在中國城都更案中,原本要拆除作為商業用地。

在台南青年和文化人士極力奔走下,台南市府同意保留並召開座談會,討論保留方案。市政府列出四個方案,除了第一案原地保留外,第二、三、四案,都計畫將魚市場搬遷到不同地方,採取異地保留方式。無法原地保留,是因為都更配地,魚市場土地已經分配給不同地主,現在魚市場如果要原地保留,牽涉到地主權益。

參與會議的台南居民提出,應該指定歷史建築,思考讓建物保留與地主利益,能共榮共生。市政府則希望,在指定古蹟、原地保存外,能有不同的思考,讓魚市場未來更具多元可能。

台南市府同意保留並召開座談會,討論保留方案。攝影:鄭嘉明、郭志榮。

但是地方青年表示,市府不該只考慮經濟利益,忽視原地保留的場址精神,反而讓遷移引發更多問題。魚市場搶救團體希望以區域整體,來考慮魚市場與周遭環境的歷史紋理,如何重生再現,而不只是單一建築保存。面對爭議,會議並未做出結論,台南市府希望再度舉行討論,決定保留方案。

魚市場現勘,大家都很關心魚市場的未來。攝影:鄭嘉明、郭志榮。

這天,台南市政府舉辦魚市場現勘,說明不同保留方案。雖然下著大雨,仍有許多居民到場,大家都很關心魚市場的未來。市府官員在現場四處移動,一一解說魚市場在不同保留方案下,可能保留的位置,以及不同的發展性。四個保留方案如何做出最佳決定?台南市政府表示,會規劃一個公平、公開的選擇方式。

在高雄鹽埕區,一場小小的公民投票在進行,利用參與式預算方式,讓社區居民決定地方公共事務的進行。公共事務透過公民提案和充分溝通說明,再讓地方居民投票選擇,打破以往從上而下的決定程序,還權於民。

台南魚市場的保留爭議,文化人士不希望,最後又是專家、市府決定,如果能比照參與式預算精神,還權於市民,在充分溝通後,讓市民投票做出選擇,或許是更好方式。

魚市場的古老歷史建築,在搶救後已獲得保留,但是如何留?成為另一項挑戰,文化人士希望,留下魚市場,不只是保留老建築,更能再現古老運河味,讓後世知道魚市場曾有的繁華。

不只是保留老建築,更能再現古老運河味。攝影:鄭嘉明、郭志榮。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