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在河濱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Monday, 21 November 2016 10:45
Hits: 1945

採訪、撰稿:陳佳利;攝影:張光宗、許中熹;剪輯:張光宗

河濱,讓人們放鬆心情,舒服吹風,河濱,卻也是都會浪犬,僅剩的空間。人與浪犬之間,能否多些理解,多些包容?攝影:張光宗、許中熹。

這裡是大漢溪畔,三鶯大橋下的河川地,阿美族人聚居的三鶯部落,居民習慣養狗,但大多沒有結紮,去年才搬來三峽的范綉宸,因而與動保團體合作結紮,每天帶著食物與藥品來和狗狗搏感情。站在第一線,她認為唯有源頭減量,才能減少後續的送養跟安置問題,與其把經費花在末端收容,倒不如做最前端的控管。

唯有源頭減量,才能減少後續的送養跟安置問題。攝影:張光宗、許中熹。

新北市政府去年開始零安樂政策,但收容所空間有限,必須設法減少犬隻進入收容所。新北市動保處副處長楊淑方表示,零安樂有很多配套,其中一項就是TNVR(捕捉、絕育、施打疫苗、原地放養),分區與愛媽合作。

新北市動保處協助結紮,植入晶片,造冊紀錄,原地放養之後則歸高灘處管理,新北市高灘處養工科長孫宗源說,目前控管的有1020隻,有六成藉由TNVR模式得到穩定管控,並建立了一個「照顧證」制度,明定餵食規範,與志工一起降低繁殖數量,也盡力提供志工所需要的協助。

流浪犬藉由TNVR模式得到穩定管控。攝影:張光宗、許中熹。

家住永和的楊秀玲與范綉宸一樣,都是與新北市高灘處配合的志工。小小的機車塞滿飼料與肉品,風雨無阻,天天都來。三年多前,楊愛玲開始餵養永和區河濱的浪犬。餵食,是為了取得信任,當浪犬願意靠近,才能順利帶牠們去結紮。楊秀玲說,從華中橋到秀朗橋這段,原來大概有兩百多隻,現在剩不到兩百隻,原因是一直在做結紮。

雖然志工努力控制數量,卻不是所有人都接受浪犬在附近。角落菜圃,有著新北市政府近期才掛上的牌子,寫著使用獸鋏的罰則。8月底,這裡有兩隻狗被獸鋏所傷。一隻從凌晨三3被困住,哀號到中午,脫水衰竭而死,另一隻保住性命,截肢後,暫由楊秀玲帶回照顧。

法令規定獸鋏不可使用,它卻還是存在。並且影響了楊小姐的結紮進度。她說,原本這一帶有20隻浪犬,已經抓十隻去結紮了,因為獸鋏事件,剩下的十隻都躲著人,難以帶去結紮。有些灰心,但對這裡還是掛心,日復一日,載著飼料,楊小姐的腳步沒有停。

源頭減量需要時間,過渡時期,民眾還是可能在河濱與浪犬相遇,高灘處與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合作,將教育帶到假日的河濱公園。透過遊戲、講解等輕鬆愉快的方式,讓民眾學習如何與浪犬和平共處。

動物行為講師分享如何避免衝突。攝影:張光宗、許中熹。

攤位上有位動物行為講師,被朋友稱為Polo爸的許朝訓,為了更瞭解自己的狗狗,走上訓練師之路,2010年取得美國KPA響片訓練師認證,他在現場與民眾分享一個很簡單的姿勢,就能避免衝突。他說,我們對流浪狗溫柔,牠們對人的接受度會慢慢增加,就可以增加牠們找到家庭的契機。

假日的河濱公園,歡樂與悠閒,角落裡,浪犬靜靜躲著人群。當牠們在市郊,總有人與浪犬相衝突的隱憂,當牠們在山野,衍生與野生動物搶地盤的問題。最好的歸宿是家庭,卻不是所有的狗都幸運。

一個沒有浪犬的世界,是理想;台灣有浪犬存在,是現實。找一個衝擊最小的空間,從現實邁向理想,一步一步很漫長,至少已經在路上。

浪犬最好的歸宿是家庭。攝影:張光宗、許中熹。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