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歸位到環資部的水利署,一改過去給人河川水泥化印象,積極關注河川復育。這兩年來,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即針對秀姑巒溪最主要的支流──鱉溪進行復育,勤跑基層的用心,讓居民與學者肯定,只是不改只看管轄河段,缺乏流域治理,恐怕讓成果事倍功半。
水規所鱉溪復育計畫負責人林克韋表示,鱉溪位於花蓮縣富里鄉,人為干擾少,過去雖因一些因素受到破壞,卻有機會透過復育變得更好,因此選擇以此為復育目標,與當地永豐、豐南社區合作,陸續完成現況調查、生態評估、居民訪談等,期待藉由流域棲地復育,讓河川生態系恢復。
鱉溪顧名思義,以眾多鱉群出沒而得名,但此景象以不復存在,這兩年水規所舉辦的社區活動,參加活動的小朋友,對鱉溪有鱉已經感到陌生,為了讓鱉溪有鱉,每兩個月進行一次鱉的監測調查,不但發現鱉,也了解其習性。
幾次目擊中華鱉在水中活動,而鱉多選擇獨立在水中凸立的石頭曬背,因為這個位置最能在干擾發生時,快速潛入水中。幼鱉則常選擇在倒伏於水面上的芒草樹枝曬背,更具隱密性,白天則喜歡在水淺、水溫較高而且有大型附著藻類滋生的地方活動。
不過鱉似乎喜歡優養化的環境,因此水規所認為,清淨的水域勢必不會存在太多的鱉。
除了中華鱉,水規所選定日本瓢鰭蝦虎(或稱日本禿頭鯊,也就是當地地名吉哈拉艾cihalaay,所指涉的物種)、菊池氏細鯽、台東間爬岩鰍為復育的指標物種,進行監測。
根據水規所初步分析,河床下刷、堤防興建以及兩岸水稻種植,造成適合鱉產卵的環境減少且不易上岸。其次,攔河堰的興建阻絕了魚類的繁殖與溯溪本能,並造成棲地單調化,使得日本禿頭鯊喜好的棲地環境消失;而廊道阻礙造成迴游性魚類大吻鰕虎無法上溯。至於菊池氏細鯽消失,則與粗首鱲等西部原生種入侵,所造成的競爭有關;而釣客捕撈更加劇原生魚種生存困境。
這個月10日水規所在豐南社區舉辦的座談會,與會民眾即指出,當地登錄為文化景觀已超過1年,因此溪流保護要更好,才能與文化景觀相符,創造社區價值。居民雖肯定水規所的用意,但對於忽視上游養豬場造成的影響,則嗤之以鼻。
現在的鱉溪,和居民兒時的記憶很不同;鱉溪河川沿線慣行農法使用的農藥化肥、養豬場,造成的影響無法忽視。1980年代以後因為中溝匯合口附近設了一座養豬場,畜牧廢水排放雖然有法令管制,但最後還是會排放到溪裡,成為一個長期的污染源,近20餘年以來,水質已嚴重優養化,溪水不再清澈,還會飄出一股異味。
不過水規所對於鱉溪流域的掌握,仍以社區跳舞場攔河堰以下到秀姑巒溪前的河段為主。鱉溪全長約18.5公里,水利署在鱉溪管理範圍約9.7公里。對於影響更大的上游河段,則認為比較天然,危機較少,林克韋表示,若遇影響河川生態的問題,以知會相關單位為主要做法。
養豬場並不在水規所管轄的範圍內,對此,林克韋解釋,持續4季的監測,並未發現影響水質,據他了解,養豬場廢水排放會先到農田之後,再排入河川。
鱉溪復育計畫為水利署自辦計畫,2006~2007進行規畫,2010年開始推動棲地復育,2012年正式啟動計畫。
7年來持續陪伴當地居民的東華大學副教授李光中說,鱉溪是東部很難得少數清淨的水源,當地原住民的祖先是沿著樹根攀溪上來,稱此地為吉拉米代,鱉溪對於居民,不僅只是生活水質,也富含歷史文化以及自然生態的價值,但是現在這些景觀卻因污染而改變了,凸顯復育的必要性。
他認為,水規所具有豐富的專業背景,而且願意到前線和居民溝通,成為社區的工作夥伴,十分珍貴。他期待水規所能發揮教育的角色,和居民談水資源的合理使用,找居民一起勘查商量,也可以請居民協助相關施作的監督,多聽居民的意見。
此外,水規所可將河川復育的經驗與心得,轉化為環境教育教材,讓學校和社區都可以使用,為河川復育加分。
李光中表示,水利署屬於中央單位,河川復育不能單看所管轄的中央級河川;而水規所是屬於研究、規劃單位,期待能跳脫框架,以整個流域、集水區經營管理的角度來看,不要單看主要河川、河床、河岸,否則成果會顯得片面,十分可惜。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