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四季耕讀、好好作農 感謝老天賞飯吃!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Sunday, 23 March 2014 05:00
Hits: 2166
作者:諶淑婷、黃世澤;攝影:黃世澤

當部落格名稱從「那一天,我丟了飯碗」變成「今年,老天賞飯吃」,廖德明這位新農夫,離開了駕輕就熟的媒體工作,來到宜蘭,在冬山、員山租下田地,以友善土地的自然農法耕作,休耕時,他也像一般農夫去打零工、貼補家中收入。年復一年,邁入穩定的鄉間生活。

廖德明的田裡很安靜,沒有熱鬧的農耕體驗活動。他的米不在市場上賣,只是默默的以電子郵件,通知朋友訂購新米的時間到了。對於農業,對於生活,廖德明一家人以自己的姿態生活著。

【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四季耕讀、好好作農 感謝老天賞飯吃!

每次廖德明一開口,我就會深刻感受到,無論他外表多麼像一名農人,言行、思考卻依舊是實實在在的媒體人,尖銳的言詞、敏感的思考能力,還有善於自嘲的幽默感。「講實話,你也可以說是我在台北混不下去了才來宜蘭,不過現在讓我回到台北,我也無法在那裡過生活了!」廖德明翻找出學生時代的照片,戴著厚厚的方框眼鏡的他曾經立志當教師,卻因緣際會考上台灣大學社會系,在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1980年代,接受民主風潮的洗禮。

畢業後進入報社工作十多年的他,2001年為了反抗公司不當裁員,他「敬酒不吃吃罰酒」拒絕了調職的建議,和同事組織自救會,雖然半年後抗爭無力回天,只留下了《那一天我丟了飯碗》這部紀錄片,但廖德明從來不後悔,「我們這一代人沒有成功,但或許能讓公司懂得尊重未來的員工。白領階級要抗爭不容易,這與我的個性有關,如果我不去作這件事,人生就會有個缺憾,很多事只能用天命來解釋。」

菜鳥農夫,投筆從農

【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四季耕讀、好好作農 感謝老天賞飯吃!【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四季耕讀、好好作農 感謝老天賞飯吃!如果用「天命」來解釋他和妻子馥行最終選擇落腳宜蘭,租地種田,似乎也無不可。

那年,抗議時懷上的「抗爭寶寶」大兒子維新五歲,正準備進入幼稚園,兩人認真思考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選擇。跑遍了各種體制外學校,最後他們選擇舉家搬遷至宜蘭,讓大小兒子就讀慈心華德福學校;他也在其他家長的建議下,在員山鄉崩山湖旁租下一分地種稻子,當起了「菜鳥農夫」。

初生之犢不畏虎,菜鳥農夫廖德明起步順利。不灑農藥、不施肥的自然農法,加上插秧、收割都請代耕業者協助,減輕了農務的繁複,一分地就有740多斤的產量,讓他第一次嚐到了種稻的趣味。

第二年,他決定擴增種植面積到四分地,但隨之而來的銷售壓力,卻讓廖德明惡夢連連,連做夢都會夢到米長米蟲了。加上交給公糧收購一斤才15元,根本划不來,他只好開始聯繫朋友,透過朋友介紹朋友,花了半年才賣完。

有了這次的經驗,接下來兩年,他參考「穀東俱樂部青松米」邀請穀東認穀的方式,改成事先預購,提早確定銷售量,每個月底固定出貨,大大減輕了銷售壓力,他打趣說,「其實收成不好,所以也不用擔心賣不完。像今年收成9000斤,已經預購了7000斤。」感受到了嗎?這就是廖德明的自嘲風格。

曾經坐在辦公桌前、雙手敲鍵盤,如今是拿著鐮刀彎腰除雜草,廖德明對現在的勞力工作一點也不感到辛苦,甚至覺得比辦公室裡的動腦工作輕鬆許多。

勞動中,體驗精神的暢快與澄靜

作為勤勉的小佃農,他每天巡田看水、割草撿螺、補秧挖溝、曬穀搬運。過去媒體任職時的衣服,只留下一套作為正式外出服,其他全都沾上了泥土的痕跡。

他甘心過著看天吃飯的日子。每一次雙腳深深陷入田裡,用力抵抗田土的吸力、拔起雙腳前進,每一次補秧,將柔韌的秧苗溫柔地插入田土,都讓他感到充實。補完秧、放好水已近黃昏,空中有時飄起微微細雨,為大地補充水分,「這樣的好兆頭,對農夫來說就是甜美甘霖。」

這位小農在汗水淋漓的勞動中,體驗到精神上的暢快與澄靜。

【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四季耕讀、好好作農 感謝老天賞飯吃!

過多農地的休耕,讓台灣珍貴的農耕技術與文化逐漸流失,卻也讓想歸鄉的新農有了機會進入農村。廖德明曾經計算過,以他耕作的田區來說,一分地售價約400萬元;一分地,風調雨順可以生產700斤稻米,一年一穫,即使不吃不喝的賣米買地,也要一百多年後才能成為一分地的地主呢!

作為一個有田種的小佃農,他感謝這些老地主願意把農地出租給非親非故的他,維持土地農用,而不是坐領休耕補助,也不是等著賣地蓋農舍,否則歸農、歸鄉都是癡人說夢。

生活在集村裡,廖德明是鄰居叫他阿明,沒有人知道他是台大社會系畢業,也沒有人知道他曾經和公司抗爭、拍攝紀錄片。在這裡,他就是一名農夫,和家人勤勤勉勉的生活著,油漆斑駁的牆壁上,貼著孩子們畫的春聯。

朋友覺得他和馥行很勇敢,為了孩子搬到宜蘭,犧牲了原本的生活或工作、放棄了習以為常的物質生活。廖德明卻認為「其實當你擁有的越少,你會越自由。」感謝老天賞飯吃,為自己、為孩子好好種田——這是就廖家的幸福哲學。

一家四口

一碗飯的計算

【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四季耕讀、好好作農 感謝老天賞飯吃!你一天吃幾碗飯?你們家一餐飯煮幾杯米?四口之家的小家庭,一個月需要幾公斤的米?而一公斤的米,又需要種出多少稻穀?作為一個習慣動腦的農夫,廖德明曾做過一項非常有趣的數學計算:

  • 一公斤的米大約可以煮出14碗滿滿的飯,需是7個量米杯的白米,
  • 四口之家一餐飯若煮兩杯白米,一公斤的米大概可以吃上四餐飯。
  • 若是扣除早餐不煮飯、午餐外食、假日上餐館,每個月只有22頓晚餐在家吃飯,一個月需要五、六公斤的白米,
  • 一年需要66公斤的米,若購買每包3公斤包裝的白米,一年需要22包米。
  • 平均計算白米、糙米的碾米率,一般來說大約是六成,要碾出60公斤的米需要100公斤的稻穀。
  • 廖德明以自然農法耕作的田地, 每分地大約可收成420公斤稻穀, 等於可碾出252公斤的米,大約可供應三至四個家庭一年的食米量。
  • 一分地是300坪,一坪地可以產出0.84公斤的白米,煮出11.76碗飯。
  • 若扣除撒種、育苗的時間,稻子從插秧到收割大約120天,等於每一天、每一坪的努力耕作,可以得到0.007公斤,等於0.098碗飯。
  • 如果一碗飯八口可以吃完,那麼你吃的一口飯,需要農人、土地、老天爺相互配合,在一坪田地上努力1.275天。
  • 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這樣算下來,吃飯是不是變成了一件天大的事呢?
【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四季耕讀、好好作農 感謝老天賞飯吃!

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棄業從農的10種生活實踐

作者:諶淑婷、黃世澤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日期:2013-5-9
ISBN:9789868929418
 
本書採訪10 對「棄業從農」的伴侶,離開了城市與穩固的工作,一家人來到農村,靠著雙手和土地生活。種田,不再是「等我退休以後」的事!他們的耕作法友善土地,透過雙手與勞動,自己生產健康的食物,改變餐桌模樣,讓食物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這10種農耕生活的創意實踐,不僅是對親近土地與田園生活的嚮往,也是一場溫柔而堅定的革命,象徵著台灣社會價值的深層轉變,他們是田間的革命家。
 
※本文不適用CC條款,請勿轉載。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9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