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應是碧波蕩漾還是水落石出?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Wednesday, 08 August 2012 18:21
Hits: 1709

黃河 應是碧波蕩漾還是水落石出? 河南是中國地理上的中原地帶,當地人以河南位居中國心臟地帶、尤其歷史上有九個朝代在洛陽建都自豪。黃河在河南境內到桃花峪為止,是屬於中游河段,其間支流遍佈,形成許多肥沃的沖積平原和大小溼地;到黃河中上游進行水資源議題考察等台灣環保團體一行人,從上游的甘肅南部瑪曲、陝西西安,今日走到河南境內三門峽、洛陽、孟津與鄭州,隨著在地環保人士的解說,見證了河南境內黃河溼地與水文的變遷,以及築壩技術興起後對水環境的衝擊。

以往黃河每年都會泛濫,氾濫的時候造成沿河地帶許多的損傷,包含人員傷亡、作物損傷等,但也因為氾濫,豐富了河灘的溼地,為這片土地灌注了新的生命。時至今日,黃河的水位隨著水壩的工程而安靜了。

黃河 應是碧波蕩漾還是水落石出? 崔晟是中國全國性環保團體「自然之友」組長,也是當地「綠色中原」團體發起人;他介紹說,河南境內許多山川都有豐富的文化歷史在其中,例如詩經寫到「關關雎鳩,在河之州」便是以河南境內的溼地為背景;又例如流經洛陽城外北邙山的瀍河,在北魏時期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有一篇專門介紹,甚至「瀍」這個字,更專門為此河所用;然而,隨著人為開發帶來的水文環境變遷,如今瀍河只剩不到半米的窄小河道。崔晟感慨的說,這裡的水環境如果破壞了,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也跟著沒了。

黃河 應是碧波蕩漾還是水落石出?

崔晟介紹說,黃河溼地與水環境在河南境內各段有其不同的問題。在三門峽,是官方重視,甚至營造人工溼地來打造觀光,但卻因刻意築壩營造水潭而失去原本喜愛來此地的觀光賣點──天鵝。孟津一帶的黃河溼地,則是農業從傳統食用作物改為棉花經濟作物或改作魚塭,水鳥食源變化而導致度冬候鳥來此覓食的意願。更往下游的黃河鄭州溼地,則是許多以農民為名,實際上有權有勢者在河灘地開發民宿、渡假村,官府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蒙混過去,法律蕩然無存。

黃河在三門峽市往東流入河南境內,這裡除了有大禹治水時期相傳將峽間三到水流以「人門」、「神門」、「鬼門」命名的三門峽聞名、以及黃河上第一座建成的三門峽大壩讓三門峽市興起之外,這裡還有著名的澗河河灘溼地吸引大批天鵝前來的景觀。每年度冬之時,成群的天鵝、小天鵝、黑天鵝,會從內蒙古來此覓食棲息,但如今,當地政府為了營造觀光,營造人工溼地之餘,還建起了最受保育人士詬病的澗河壩。

黃河 應是碧波蕩漾還是水落石出? 原本政府興建河壩是為了觀光的盤算、打算營造一水波盪漾、天鵝徜徉其間的都會公園,但沒想到此舉卻造成反效果。黃河溼地三門峽管理處副主任李樹拉痛心的說,水壩建成後,水位增高幾米後,性喜吃水草或泥間軟體動物的天鵝,反而搆不到水底的食物,漸漸不來,改到隔壁的山西去了。對此情況,政府不是正本清源,反而是大量購買玉米播撒,想吸引天鵝前來,甚至以補貼方式鼓勵鄰近農民種玉米給天鵝吃,就是為了維持觀光亮點,但效果實在有限。

崔晟說,他和一些關心的團體持續說服政府拆掉澗河壩,希望有朝一日能成。

在洛陽近郊的洛浦公園溼地,河南野鳥會志願者黃曉敏表示,「以前這裡還有許多雁子,但現在都市化嚴重,農村變少,而燕子是群體動物,需要大量的農作做為食物,所以牠們都不回來了!」由於都市化的原因,鳥類少了覓食的空間,因此現在只剩鴨科動物稀稀落落。

「另一個關鍵是人!」黃曉敏補充道:「當黃河的水退下的時候,是可以吸引遊客來此看鳥的,但是當水漲起時,因為鳥類失去覓食空間所以就不來;於是政府為了吸引遊客,就在河中的島上裝置LED燈,反而因此嚇跑更多的鳥類,造成了反效果。此外,政府在鳥季的時候並沒有管制民眾進入,造成許多鳥類受到驚擾,這些拍鳥的專業人士,許多已經打擾到鳥類的生活」

考察團體前往孟津縣的黃河溼地,當地正在舉辦荷花節,卻發現荷花田已經居指可數,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經濟作物(如棉花),許多埤塘也轉為魚塭,黃曉敏認為這是經濟掛帥所產生的後果,「因為農民發現蓮子賣不上價,請人挖蓮又要很多人工,今年他們就全退了,改種魚塘因為比較賺錢。」這也是為什麼鳥會要呼籲政府給予適當的補貼,在現代經濟為主的市場上,當地居民當然選擇價值高的作物:「農民認為如果不和鳥爭食,鳥要和我們爭食!」。

會津縣的會盟溼地,這裡是姜子牙會諸侯,集兵攻打商紂的古戰場,如今出現了政府在推行荷花節,人民卻改種其他經濟作物的矛盾做法,黃河邊上的灘塗溼地,也被開發成遊樂園,各種遊樂設施及水上活動,就像是在海灘一樣,而對於喜歡賞鳥的黃曉敏來說,他認為:「因為人變多,鳥類自然就少了;另外就是種植結構有變化,農民很少種糧食作物,都種經濟作物,這樣對鳥類的越冬棲息都有一定的影響。」似乎正透露著中國在景觀開發及生態溼地維護之間存在者許多的矛盾,崔晟表示,河南地處中原,這裡的水文在在透著人文和歷史的底蘊,他希望可以透過「詩經中的河流調查和保護」等工作,藉由此地人們的歷史情懷,增進人們對水環境的重視。

原文連結 http://e-info.org.tw/node/7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