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路發電到廣告看板淨水器 永續城市發明無奇不有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Saturday, 11 July 2015 11:00
Hits: 1198

2015年7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賴慧玲審校

在城市生活有許多好處,但永續的生活型態卻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污染、惡劣的交通、減少的綠地--這些只是城市居民每天都得忍受的苦難之一。為了讓市民有更宜居的城市生活環境,勇敢又瘋狂的發明家們挺身而出,推出各種天馬行空的新提案,從發光樹、太陽能垃圾桶到地底腳踏車停車場,無奇不有。以下就讓我們看看8種精選的另類方案。

自製停車格公園

城市居民有時會有種感覺:當代城市好像是為車子而不是為人們而設計。自製


2015年7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賴慧玲審校

在城市生活有許多好處,但永續的生活型態卻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污染、惡劣的交通、減少的綠地--這些只是城市居民每天都得忍受的苦難之一。為了讓市民有更宜居的城市生活環境,勇敢又瘋狂的發明家們挺身而出,推出各種天馬行空的新提案,從發光樹、太陽能垃圾桶到地底腳踏車停車場,無奇不有。以下就讓我們看看8種精選的另類方案。

自製停車格公園

城市居民有時會有種感覺:當代城市好像是為車子而不是為人們而設計。自製停車格公園 (pop-up parks) 是一個簡單的解決之道:找個空停車位,帶一把零錢、一兩盆花草,就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停車格公園。這項PARK(ing) 計畫 (譯註:park 同時有停車和公園兩種意思)一開始只是10年前在美國舊金山的一個藝術實驗,沒想到星火燎遠,之後便成了遍地開花的全球運動。每年9月的某一天,許多不同城市的居民都會發起臨時城市農場和生態展示等公民活動,體現城市綠化自己來的精神。

地底單車停車場

並非所有城市人都是靠車族,有時,腳踏車反而是更時髦的選項。但問題是:哪裡停放腳踏車才安全?東京一家工程公司Giken Seisakusho想出了解決之道:環保、抗震的地底腳踏車停車場。這種停車場由7公尺寬的圓柱體構成,深埋地底,能停放204台腳踏車。車主只需按個按鈕,13秒後自動化的地下停車場就會把愛車送達車主面前。

發光樹

只要一提到晚上會發光的樹,大多數人腦中浮現的是掛滿廉價裝飾品的聖誕樹,但是荷蘭發明家兼藝術家羅斯哈德 (Daan Roosegaarde)想到的,卻是能發出生物冷光的植物。這項實驗性的科技係將會發出冷光的海洋細菌DNA接合到植物的葉綠素基因上,讓植物發出像水母一樣的冷光。這項試驗正朝向大規模仿生科技發展,目標是有朝一日取代路燈,照亮夜晚的城市街道。

步步發電

倫敦東區的西漢姆(West Ham)附近,每天都有許多通勤族和血拼人潮,穿過地鐵站旁的天橋。可能很少人注意到,他們腳下的地板變得很有彈性。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5毫米厚的彈性橡膠鋪面,和他們頭頂上的路燈息息相關:這個橡膠鋪面設有智慧瓦片,可以將行人的步行動能轉換為電能。這項由英國公司Pavegen推出的發明,已運用在倫敦希斯羅機場和世界其他角落。

人造超級樹

人造樹終究還是被製造出來了。新加坡的濱海灣公園(Gardens by the Bay)內就有一小叢人造超級樹。這種可高達50公尺、鋼骨結構的超級樹上,不只有花和蕨類附生其上,金屬製的樹冠還能吸熱、排熱和收集雨水,並且提供空氣流通,幫助兩種可控制氣候的生物聚落於樹冠下生長(換言之,就像個大型溫室)。此外,在這18顆超級樹中,有11顆的枝條上還配有太陽能板。

出水廣告看板

城市和高速公路上到處充斥著廣告看板,提醒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消費的世界。位於秘魯首都利馬的工程與科技大學發明了一個不一樣的廣告看板。這種看板內建冷凝與過濾系統,每天可以從空氣和蒸汽中煉取出大約96公升的飲用水,供市民免費取用。

藻電大樓

想要闡述生物牆的概念,就不能不看德國漢堡的國際建築展。在這裡,零碳公寓的向南的牆面上,看不到香噴噴的花,只有滿滿的綠色藻類。這面牆的外部材料包括長滿藻類的空心板,看起來就好像鋪上一層能行光合作的「生物皮膚」一樣。每隔一段時間,牆上的藻類就會被採集起來,送到沼氣廠裡來發酵發電。

智慧垃圾桶

忘掉耗油的垃圾車和臭氣沖天的垃圾桶吧!世界各地的城市正興起一股改用「太陽能垃圾壓縮機」的風潮,讓街頭永保清潔。這種150加崙容量的垃圾桶配有動力壓縮器,當垃圾快要滿出來的時候,壓縮器就會自動把垃圾往下壓實。壓縮機動力所需的太陽能板,就安裝在垃圾桶蓋上。最新款的「大肚腩」垃圾桶還配有無線監控系統,當垃圾桶塞到不能再滿的時候,就會發訊息給清潔人員來處理。

【參考來源】

英國衛報(2015年4月16日)Ten quirky ideas for making our cities more sustainable

【延伸閱讀】

◎ 2015世界人口日

◎ 脫離血汗 柯P:全臺第一個公平貿易城市 臺北準備好了

◎ 「後石油城市」想像 德國ARCH+雜誌北美館開展

環境教育時事 新聞 國際新聞 世界人口日 公民看法 永續發展 環境及資源管理

Read full article on 環境通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