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溯源緩旱象 社大習傳統智慧復育埤塘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Monday, 20 April 2015 11:48
Hits: 895

 

本報2015年4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黃小玲報導

已辦第三年之「103年全國社區大學氣候變遷教育推廣專案工作計畫」,18日為展現本年度計畫推動而進行「氣候共存:社區調適學暨專案成果座談會」,與一般民眾及50所各地社區大學共襄盛舉。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表示,氣候變遷讓全球共同面臨衝擊,為此引進國際倡議「以社區為本的氣候變遷調適策略」(Community based adaptation,CBA),期盼結合各地社區大學的成人教育與學習,親身參與解決環境共存問題。

宜蘭社區大學講師邱錦和分享水草復育、搶救雙連埤等經驗;攝影:黃小玲。

「水泥堀」變回「水堀」  運用自然力存水不費力

針對「我在的地方,與氣後共存:生態與水資源」主題,邀請到宜蘭社區大學講師邱錦和,他擁有水草復育、搶救雙連埤、指導「蘭陽山川生態社」、「湖泊生態班」及「KKF微生物菌自然農法社」等豐富實作經驗。

邱錦和表示,小範圍雙連埤浮筏上的5甲地是從無到有,現場展示影片中的水埤位於台東聖母生態農莊,原本乾癟癟的,經過他一番努力才把「水泥堀」再變回「水堀」。當時救雙連埤時他發過願,宜蘭有12個鹽池,所以他希望可以有12個小小的雙連埤,在有鹽池的地方就看得到雙連埤,因為就算雙連埤要被犧牲也要有教育意義,讓「人工生態浮島」成為一個「諾亞方舟」。

他強調,現在常說石門水庫沒水,甚至中南部也因缺水而不能種稻、洗車或游泳,但早在200年前,先人就做出具生態智慧的「水撲滿」,例如早期桃竹苗地區的堀底。所以復原水埤並非現在才做出來的。以前沒建石門水庫時,埤塘遍野的桃園可是有幾千個「水撲滿」,透過自然下滲,補充地下水和地下湧泉,保留了水資源。

如今,要如何創造水撲滿效果?邱錦和認為,宜蘭的人工濕地不大,只有幾分地,花費一些竹筏費用,就能很簡單製出可自然呼吸的水堀,讓水滴自然下滲,儲水就容易許多,也符合自然原則,重要的是不必再使用水泥或防水堀。

他進一步表示,荒野保護協會、全促會、宜蘭社大都願意和民眾分享創造水堀的經驗,甚至到現場診斷,若缺人他可以帶人去,沒製作工具或材料他也能帶去,沒經費還可以與社大討論,尋求資源,為了生態永續,保證做到好;並且也有意認養宜蘭、花蓮、台東區域,繼續拓展建構據點。

缺水調適  需多管齊下

新北市新店崇光社區大學講師林宗嵩表示,氣候變遷引發的後遺症,尤其是最近缺水問題,雖然現在水庫蓄洪力還有70%,但也不能大意,要保持新店溪水的穩定,更不可弄髒,台灣下雨即便是全球排第二、三名的地區,但台灣山高水急守不住水源,一但水庫停止運作民生用水就完了。

關於如何調適,林宗嵩建議,第一、藉由農業轉型節約水資源。水一短缺政府馬上要求休耕犧牲農業,但民生飲食需求總得顧及,一旦面臨水田、旱田問題,田埂不應再用水犁方式,應種植較耐旱、耐熱之作物。第二、少澆花施肥並以雜草覆蓋的耕作法。因雜草可養菌、當養份還具保水作用。第三、以藻膠鈉和綠化鈣製人工種子。未來種子不夠用時,能夠過此法幫助作物生產。第四、瞭解氣候變遷和人為因素是主要危害新店溪動植物生態的主因。第五、加強再生能源發電及雨水回收利用。第六、推空中菜園和魚菜共生。第七、都會公園、社區學校多設海綿城市具防洪和儲水功能。都會缺水卻總不行動,應讓水泥面從不透水變成可吸水狀態。第八、鼓勵民眾體驗河川巡守及淨溪活動。民眾需知雨水混入髒水的嚴重性,才能更珍惜水資源與保護生態。

提升守護埤塘強度  不能忽略政策面向

公民國會監督聯盟執行長張宏林呼籲,除了需著重教育面,政治面更需要有所作為,關心環境者只會擔任協助者角色,但應把強度拉高到監督者角色,在現實社會上必須有人推行環保政策,因為政策決定是保護環境的關鍵重點。曾有埤塘要被徵收,荒野志工想辦法遊說政府將它留下來,因為土地重劃而濕地就在邊緣,向對方簡報後,埤塘仍面臨填平命運,過了幾年爆發購地弊案才恍然大悟。

他直批,另一起桃園航空城案,其運作需徵收土地,因桃園埤塘眾多,被劃入範圍的埤塘引起附近居民抗議,但桃園農田水利會總幹事黃金德卻因19口埤塘沒有全部被納入航空城規劃裡,將要提起訴願。就他觀察此案若以炒地皮來換算土地市值,19口埤塘總值高達200多億,這才是真正原因。

原本水利會應該保護水資源,此次提出訴願令人啼笑皆非。政策、政治是對環境保護最直接的影響,政治畢竟牽連資源分配分向,不管是資源土地利用還是國土規劃概念都紛紛錯亂,為了環境保護絕不能隨意放棄政治這塊領域,不管是總統還是立委選舉,民眾須仔細選擇具有環境友善政見的候選人,期待用政治力量保護環境。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Powered by Finanznachrich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