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濕地共生】湄公河流域四國 居民與水共譜生命樂章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Wednesday, 28 January 2015 18:42
Hits: 702

全世界陸地約有6%的面積為濕地,是許多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也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不過濕地常遭視為荒地,面臨開發問題之際總首當其衝,根據拉姆薩(Ramsar)最新報告指出,全世界濕地的總面積與1900年相比,已經消失64%。但濕地對於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何價值?在接下來共2篇來自於聯合國湄公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計畫(MWBP)系列報導,將帶領讀者以湄公河為例,進一步探討如何與濕地共同生活。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圖片來源:jeffrey.pick)

 

【與濕地共生】系列外電報導上篇
本報2015年1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范震華編譯,古國廷審校

※ 編按:全世界陸地約有6%的面積為濕地,是許多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也是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不過濕地常遭視為荒地,面臨開發問題之際總首當其衝,根據拉姆薩(Ramsar)最新報告指出,全世界濕地的總面積與1900年相比,已經消失64%。但濕地對於我們的生活究竟有何價值?在接下來共2篇來自於聯合國湄公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計畫(MWBP)系列報導,將帶領讀者以湄公河為例,進一步探討如何與濕地共同生活。

生活圍繞在濕地的人們,從耕作、漁獲到其他經濟活動,皆因應環境特性產生獨有的謀生方式,尤其是湄公河流域的居民。湄公河水位有著劇烈的季節性變化,人們不僅要面對洪水氾濫,還要適應枯水期的低水位,生計活動皆與湄公河的脈動息息相關。

河水與其周圍的濕地,不僅是食物、營養、飲水的來源,更是控制水生疾病的要素。明智管理濕地資源,能創造機會同時改善經濟與健康,進而持續減少貧窮。圍繞著濕地生活所形成的各類活動,及其背後代表的文化價值,應視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策略。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圖片來源:jeffrey.pick)

保有多樣性的濕地環境,能將居民的謀生風險最小化,將環境提供的利益最大化;而當地社群往往擁有豐富的生態智慧去和濕地共生,如果他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不可逆的破壞,這些知識也將隨之消失。其重大的威脅來自於環境衰退和棲地流失,但一直沒找到方法聰明地管理濕地生態,以及保護和促進這些永續的生活方式。

湄公河下游的四個國家,其農業發展迫切需要增加稻米產量,因而將許多土地轉變成耕地,並擴建灌溉系統。許多濕地系統,特別是淤積的水域如沼澤和沖積平原,早退化成荒地,發展經濟的能力受限,因此這些土地往往抽乾成旱作耕地,或注入更多的水成為灌溉水源。

當發展濕地農耕已變成重要政策時,濕地系統自然生產力也需要受到保護。湄公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計畫(MWBP)花兩年的時間,透過專案的方式選定四個示範站點,嘗試找出不一樣的觀點和策略,明智地在濕地維持生計和使用資源,在未來創造經濟發展的機會並減少貧窮。其中一個站點,是湄公河主流上唯一的拉姆薩保護區─上丁濕地。(繼續閱讀下篇)

【參考來源】

湄公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計畫(MWBP)

環境教育時事 新聞 國際新聞 世界濕地日 公民看法 自然保育


Read full article on 環境通訊網



Powered by Steuernachrich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