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媳婦對話:環保、飲食與習俗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Sunday, 29 June 2014 05:00
Hits: 1050
作者:林淑甯(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諮詢委員)

兩代媳婦對話:環保、飲食與習俗

拜拜是臺灣社會根深蒂固的習俗,每逢年節,總見家庭主婦在廚房裡忙進忙出,準備敬天祭祖的拜拜。5/2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的週五讀書會成員以「環保飲食與習俗」為題進行了一場饒富趣味的經驗交流。

祭祖拜拜 澎湃滿桌

長輩們喜歡拜拜,因為兒孫們都會回家,老人家喜歡熱鬧,人多,當然就得要有澎湃的一餐。拜拜有基本「盤」:地基主愛吃雞腿,一碗飯、一隻雞腿,一碗菜就是最好的配備;拜公媽就一定要有芹菜(象徵人會「輕鬆」)、豆干(子孫會「做官」)、豆芽(取其外形「如意」)、韭菜(長久)、三牲在雞、鴨、鵝三種禽類中擇一,魚、豬當然是不可少的供品;端午一定要有紅皮菜及菜豆,米飯之外還會炒麵或米粉。這樣豐富的一餐,反應了臺灣農業社會的文化。

大家都忙,無睱準備那麼多菜餚,那麼拜罐頭好嗎?與談的夥伴一致認為:拜過的東西,通常就是成為主餐。祖先和我們吃一樣,只是拜拜的時候多準備一點,拜罐頭就顯得太沒誠心了。倒是諧音「旺旺」米果因為好吉利,常是供桌上必備的點心。

社會變遷 拜拜也轉型

因工商業發達,臺灣已由農業社會轉型成為工商社會,長輩老去,孩子長大離巢,年節的澎湃滿桌無法再由一、二個人消化,吃不完的菜餚一再加熱,也不符合健康要求。孩子們成家後,媳婦們要上班,也可能因為不同的宗教信仰,不一定會和上一代一樣跟著準備拜拜。年紀大了的媽媽們就索性做一次「壞人」,在「拜拜」上做一些簡化及改革。

拜拜求的是長輩與自己的安心,大環境的改變,媽媽有智慧的調整祭拜的撇步:如簡化祭拜的方式,不再準備過多祭拜的菜餚;先祖的每個忌日都要記得拜拜,實在是件辛苦的工作,如果忘記了就會覺得過意不去。於是在長輩的溝通,經過擲筊徵詢祖先同意,將先祖們的忌日、生辰集中在重陽公媽節中一次敬奉,省卻遺忘先祖忌辰的不安與拜拜繁瑣的採買、烹煮勞累。家中人口簡單,自助餐提供少量多樣的選擇,解決了繁忙現代人「拜拜」的困擾。

民間的業者嗅到社會轉型的「拜拜」商機,提供了神主牌位可以將請到寺廟中的服務,祖先們在暮鼓晨鐘中聆聽佛音梵唱,用企業化經營民間祭祠業,逢年過節代為準備素食供品,可以讓子孫現場享用或是捐給慈善團體。

拜拜如何顧環保?

減少年節金紙焚燒是環保署近年所推廣的一項工作,有佛教信仰的媽媽可用奉茶不點香、靜心膜拜的方式表達敬意。甚至可漸進式和家中長輩溝通,讀書會的媽媽麗淑和85歲的公公說:「如果你已經可以上天堂了,我們卻燒往地獄的金紙給你,不是把你帶到不好的地方?」老人家欣然接受這個想法。佛教裡提供了「頌經迴向」是回報往生親眷的更好做法。如果長輩無法接受這些觀念,那麼可朝與長輩溝通並向祖先稟明後減少金紙的焚燒量。近年環保團體與公部門的大力倡議宣導下,似也看到了一些成效。

此外,家中與廟宇的拜拜以鮮花素果取代魚肉、奉茶不燒香、以捐款取代供品,對廟寺提供更實際的幫助。在廟寺的膜拜也可以合十靜禱取代焚香,以虔敬的心與神明對談。

廟會祭典常會造成很大的環保問題,也因為環保意識的抬頭而有所改善。我們只會對自己的父母會比較有感覺,不必期待孫子會對我們同樣的懷想,祭拜儀式會隨著時代演進而改變,無非表達慎終追遠的想法,以自己可以接受並環保的方式就可以了。

社會形態改變,節慶不再是傳統社會人與人的互動的方式,但是宗教信仰仍是人們重要的心靈寄託,敬奉祖先更是文化傳承。對於「拜拜」儀式,可以合宜的方式進行。讀書會們的媽媽們對走出傳統思維,表達傳統「拜拜」新主張。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