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從土地而生,食物安全保障土地免受毒害,安全的土地也減少食安危機發生的機率。
現代人面對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問題,從蔬菜的農藥殘留到防不勝防的土壤重金屬汙染,讓家庭主婦疲於應付。而在電影《看見台灣》中,除了震撼人心的汙染畫面,也提到苗栗的「土地正義女俠」洪箱大姐,以及宜蘭不噴農藥的農夫賴青松,他們倆人秉持著老農哲學:「蟲吃剩下的,才是我們的。」在食安風暴風雲變色的今日,證明了有越來越多像他們這樣的人珍惜台灣、珍惜土地,未來似乎也有了一線希望。
不過在介紹這兩人之前,《看見台灣》安排了很多民俗節慶的畫面,齊柏林導演藉此表達,其實一般老百姓碰到這些問題,多數還是只能祈求上天風調雨順,他們並無法解決那個矛盾和衝突;或甚至有民眾就此因噎廢食,因害怕蔬菜有農藥殘留而改吃罐頭食品。
筆者家中就正開始嘗試副食品的寶寶,上網閱覽各家媽媽副食品心得是我每日重要工作,前兩日,在FB一個食品交流社團中讀到,一位媽媽擔心硝酸鹽殘留問題,竟不敢讓寶寶吃葉菜類,只以根莖類取代,擔心葉菜類才有的營養不足怎麼辦?這位媽媽寧願拿蔬菜泥罐頭頂替。
我將這位媽媽的憂心與朋友分享,朋友感嘆,蔬菜殘留硝酸鹽對台灣人來說已是根深蒂固的食安危機。確實,蔬果是人們每日不可或缺的營養,卻容易因為水源、土壤、農藥或肥料的污染或不當使用,演變成食安危機,其中硝酸鹽可說是僅次於農藥殘留的問題,而蔬果又非醃製肉品,卻因農友施用氮肥過量,使土壤累積高含量硝酸鹽。遇到連日雨天,或是急著在天未亮時採收以及時送到市場,蔬菜來不及將之轉化成胺基酸及蛋白質,就很容易讓硝酸鹽殘留在蔬果上。硝酸鹽進入人體內很容易轉換為亞硝酸鹽,醫界證實亞硝酸鹽,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
這一連串的過程,正是人類以不當的農事施做污染土地後,土地污染進入其所孕育的農產品,最終受害者仍是大啖美食的人類。
更迫切的危機:工業汙染 執法不彰
但若與工業污染相比,硝酸鹽問題顯得微乎其微。去年底所爆發的日月光K7廠偷排廢水至後勁溪事件,日月光排放的廢水酸度高且含鎳,而後勁溪下游有高雄農田水利會引水口,供應梓官區、橋頭區農業用水,農作物和漁塭集水可能早已受到污染。
事實上,監委程仁宏、楊美鈴也在去年公布「國內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改善及防治情形」調查報告,指出土壤污染經公告的列管場址中,完全未進行改善者尚有129筆,其中南投縣4筆已列管10年,台南市也有34筆列管5年,彰化縣則有9筆農地遭掩埋廢棄物,仍未研議具體清除處理計畫,台中市、桃園縣、高雄市則有因灌溉渠道水質未改善,使得農地重金屬含量超過管制標準的問題。然而為了改善土壤重金屬污染改善、地力回復、剷除銷燬、底泥清除,政府必須花費5億多元,其中卻只有一例成功向彰化農田水利會求償900多萬元,可見環保署對於地方政府改善土壤污染的督導不周、缺乏處分職責,無良廠商無以為懼,讓全國人民白白損失了可以生產糧食的珍貴農地。
更迫切的危機:追求帳面GDP 政府鬆綁
歷年來累積的農地污染我們依然束手無策之際,環保署沒有立下更嚴格標準,反而在今年二月上旬召開「土壤污染管制標準」修正草案公聽會,打算放寬工業區的污染上限,忽略國內農地與住宅、工業區相混情況嚴重,若分區訂標準,或放寬工業區容許量,對早已亮起紅燈的食品安全又是一大打擊。
接著,彰化縣大城鄉在國光石化撤案後,經濟部在今年四月提出「台糖永安農場優良農地」開發案,將興建25.61公頃產業園區,引進塑膠、金屬製品、食品、建材、紡織、非金屬礦物等製造業(根據「彰化環境保護聯盟」資料,這些高污染產業,每天生產5,320公斤的事業廢棄物、280公斤的有害事業廢棄物),罔顧基地周邊都是農地,即便經濟部聲稱污水、廢水會全部回收,拿來澆灌綠地、洗掃街道後,但已清楚說明——政府並沒有在「日月光事件」中得到教訓。
怎麼辦?
食安事件、環境污染嚴重,與現代人百病叢生之間的關聯性,已經是無庸置疑的事實。作為必須靠消費獲得食物以繼續生存的都市人,「食物安全」議題嚴重打擊消費者與供應者的信賴關係,即便我們為了守護健康,特意購買價格較高的「好食物」,也可能被廠商蒙騙;抑或當我們為了避免化學添加劑問題,購買天然食材,也可能因缺乏有效管理的工業和生活廢水污染農地,或不恰當的農藥與肥料施做過程,讓人無法確保自己能真正吃的安全。
食物從土地而生,食物安全保障土地免受毒害,安全的土地也減少食安危機發生的機率,前者需要消費者的努力,改變選擇食物的態度,敦促農夫友善耕作、愛護土地,後者則需要政府的決心,例如環保署與農委會攜手合作,除嚴查重罰,對遭污染農地應該盡快整治,訂定長期計劃,讓工業區與農業生產區之間能有足夠的緩衝區阻絕污染,走出農地受污染、剷除作物、整治農地中的無限輪迴。
作為一個將上市場、下廚做飯視為生活要事的家庭主婦,我期盼生活在自由國度的我們,看似享有許多權利的我們,能夠重拾安心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自由,好好吃飯,安心吃飯。
關心農地健康,你可以:
※ 本文與「低碳生活部落格」合作刊登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