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問,這張照片是在哪裡拍的,我相信,大多數的回答都不會是「台北」,若再問時間,相信答案也都不會是「現在」,但這樣的畫面正活生生的鑲嵌在台北市的某個角落。這棟處於水泥城市的都市「異類」,是一位叫「阿立」的大叔,用了20幾年的時間,從天馬行空的思考飛躍,到跟著工班一起一點一滴堆疊起的心血。
新穎概念與適居思維的揉合
一早在被窩裡醒來,看著窗外陽光輕倚在吐露杉木特有香氣的陽台上,一天就是這麼愉悅的開始,這不是墾丁的渡假小木屋,這是「阿立的家」。原本是老舊民宅,經屋主阿立把包括建築、綠建築、風電機、太陽能板等相關領域之知識,咀嚼融會,實作改造成現在這樣令人驚豔的住宅。
現今的結構已非以往的鋼筋混凝土,而是一樓鋼構與二樓南方松與杉木的共構建築,「這房子要住上幾十年,想要其經地震卻仍能毅立不搖,又能讓自己住的舒適,天天都是小木屋渡假日,於是便把這兩個想法揉合實行了。」阿立這樣分享著。房間內滿是木頭芬芳的味道,而室內的牆壁也上了珪藻土,以吸音、除臭、調整濕度,室內所有的照明任務也都交予LED燈泡、省電燈具,且在面西的房間,也有著左右對開的斜木片木窗,適量的引進陽光,又阻擋了大量的西曬熱量。
最自然的空調,室內外換氣
一般住宅會將預留的天井空間做為室內空間的延伸,將室內空間充分延展至最大,而阿立的天井卻是一個大型空調系統,利用煙囪效應、冷空氣下降與熱空氣上升之原理,在越發炎熱的夏季,天然的清涼空氣會自動引入室內,若嫌不夠涼快,還有著兩台送風馬達以加速冷空氣的推送,而在陰雨綿綿且冷冽的冬季,則可選擇關起窗戶,可隔絕擾人濕氣,再啟動室內位於各空間上部的抽風系統,將二氧化碳等廢氣抽排出去,消除令人昏昏欲睡的氛圍且保持溫暖舒適的溫度。「當浴室都不可能潮濕時,自然臥室也不可能會有著重重濕氣。」阿立邊指著連接天井空間的臥室浴室對外窗,邊興奮的補充說明著。
白頂綠皮的都市異類
屋子周圍有著滿滿的綠色爬藤植物幾乎爬滿包覆住,這不僅僅是美觀、綠美化,而是做為房屋的皮膚呼吸、隔離外圍的酷熱、粉塵、噪音。比起再多再好但冰死寂的人造建材,物美價廉的自然材料有著生命力、溫度,跟人類在同個屋簷之下一同生活、呼吸、成長,人與自然永續共存也從這裡開始。房子白白的頭頂上,是阿立特別釘上木板,漆上白漆,以反射大量熱能與隔阻熱傳導進入室內,而兩旁有著風力發電機、太陽能板、雨水的匯集系統,收集取之不竭的再生能源以及雨水。
開源、節流─能源
在這個高耗能高排碳的時代裡,節能減碳是政府的政策的大方向,更是小學生都能琅琅上口的口號,而「開源節流」就是這口號最重要的動作。「每一個小細節的加總與相互作用,才完整了整個系統,所以不要忽略任何小地方與小動作,再生能源的產出累積,與隨手關燈的省電總量,一來一往之下,會有著不一樣的局面產生。」阿立強調著。
人類在住宅上耗費最大的能源不外乎:空調、照明、熱水器,而此三個電力吞食者,在這房子裡面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是天井這不吃電的大型自然冷氣機、相較從前傳統燈泡少了一倍以上耗電量、3分之2發熱量,且壽命在10倍以上的省電燈泡和LED燈泡,以及太陽能蓄熱水器,節電部份在過去可說是完全無法想像的,更不用提屋頂還有太陽能蓄電板,以及風力發電機,兩者所產生的再生能源更是除起初硬體設置費用外的無成本能源外,再加上上述的省電方案,便大大降低電費單上的應繳金額。
開源、節流─水
「要澆灌面積幾乎包覆住整棟房子的植物群,應該會用掉非常大量的水吧?」或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阿立回答:「我有雨水回收系統呀!」在多雨的台北,下雨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但論到收集天上白白下下來的雨水,恐怕大家第一反應都會是「雨水不是黃金,收集它沒啥好處」根據IPCC AR5報告中指出,在未來極端氣候時代裡,水資源將會短缺,如何蓄集天降之水,不只是水庫的任務,也是每家每戶需要思考的問題。「每次洗澡時,尚未加熱的部份冷水我都會儲蓄在那個桶子裡,再拿來沖馬桶。」阿立指著浴室裡,一個不起眼的水桶。在這樣一開源、一節流的機制之下,「阿立的家」創下水費帳單只有45塊基本費的記錄。
永續的生活環境
在「阿立的家」完成之後,街坊們為之驚豔,紛紛加入了這片「綠色生活圈」,使得整個巷弄社區裡,綠意隨處可見,用來澆灌植物的水源──雨水收集桶也是家戶必備的標準配備。而到現在連綿延伸出去的不只有滿佈的綠色植物,更是整個社區的情誼上的連結,「在現代生活中,大家似乎對於國外的熟悉度甚至比自己鄰居還高,而在我們社區,大家見面打招呼是很基本的,有閒有空也會在LINE群組上面閒聊與分享生活。」阿立很開心的拿著手機跟我們分享。
「阿立的家」,不論是在水資源與能源的節約與開發、更宜人的居住環境,以及連結起整個社區情感上,絕對是最佳調適典範之一。台灣該如何面對已經到來的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或許不單單只是依靠政府決策面才能有所動作,而如何從市井小民生活圈起開始思考、實作出調適未來極端氣候的道路,會是我們小老百姓因應的最快捷徑。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9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