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港東村──在地探訪篇】 港東小農新勢力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Sunday, 18 May 2014 05:00
Hits: 1323
作者:戴瑋熠

【閩南港東村──在地探訪篇】 港東小農新勢力

港東村位於東港溪下游的崁頂鄉內,村民世代務農,這裡地勢低漥,長期飽受淹水之苦,居民已習慣與水共存,發展出用水的智慧與文化。

社區周圍是一片廣袤的田野,由於臨近南州糖廠,在70年代糖價下跌以前,甘蔗是這裡主要的經濟作物,「價錢好的時候,多賣幾回就可以買一棟房子。」社區媽媽邊像學員示範如何種植甘蔗邊說,從甘蔗頭到甘蔗尾,可以鋪屋頂、餵牲畜,還可以當柴燒,無一不是寶,但現在只剩少量種植。

臺灣糖業沒落後,村民以稻米為主要作物,其它經濟作物則發展出白玉苦瓜、紅豆與玉荷包。

這裡仍維持傳統輪作方式,在一期稻作後,會播灑田菁,待田菁長大,將其碾壓入土,成為氮肥,再將紅豆種下,由於豆類植物根系能夠固氮,所以除了紅豆長得好,土壤肥力也增加,社區媽媽指著炸紅豆年糕顯得驕傲:「我們這裡種出來的紅豆可不輸萬丹喔!」為了填飽務農人的胃口,媽媽們煮出「飯湯」,讓人補充熱量與體力,湯裡面有鮪魚、瘦肉、豆皮、蝦米與筍子,和著白飯稀哩呼嚕的吃下,頓時溫暖起來,而鳳梨苦瓜雞湯,則是自己醃漬的鳳梨,配上當地特產白玉苦瓜的料理,這些餐點十足的在地媽媽味。

【閩南港東村──在地探訪篇】 港東小農新勢力

在農業社區,灌溉用水非常重要,現在是以電動馬達抽送,但早期則要歸功於「大陂圳」。

當時鄭成功將領李明烈巡視此地,發現土壤荒蕪,百姓生活窮困不堪,因此將土地作一整體規劃,並教導居民建造大陂圳,以竹架插入土中,用茅草編織做成遮攔板,固定於水中;再以人工挑沙穩固埤堤,再堆疊大量石頭作為結埤,完成約6公尺高的人工池,引東港溪水進入,遂得以灌溉崁頂、東港、南州、林邊等地之農田,改善百姓生活。居民感念其奉獻,在他過世後奉為「李府千歲」,並集資修廟,成為此地信仰中心「李隆宮」;除了李隆宮,村內羅姓家族另外奉祀「盧府千歲」,宗族信仰並不損「李府千歲」之威望,聽著社區 媽媽熱烈分享「李府千歲」的神蹟,可以感受居民對信仰的堅定與感恩。                                        

【閩南港東村──在地探訪篇】 港東小農新勢力【閩南港東村──在地探訪篇】 港東小農新勢力

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便能進一步發展文化,港東村村長羅明進帶領學員走訪「羅家古厝」,這間古厝展現昔日羅家雄厚的財力,精美的洗石子牆面與雕刻,乾淨清爽 的室內環境,顯現出居住者的用心維護;而一旁的竹管厝,則代表早期先民的團結力量,每當快要淹水,居民便會同心協力把竹管厝抬到高處,免於水患破壞,至今仍保持良好的古厝,讓我們得以體會港東社區的歷史文化之美。

【閩南港東村──在地探訪篇】 港東小農新勢力【閩南港東村──在地探訪篇】 港東小農新勢力

最後,學員前往羅春旺農友經營的有機農場,這裡使用屏東平原的湧泉灌溉作物,羅大哥告訴學員,土地長期使用化肥,容易導致鹽化,無法再種植作物,他的農場使用有機肥料,採行生物防治等方式,減少土地負擔,並分享這些年來自產自銷的心得:「做食物生意,最重要的是誠實,絕對不能欺騙客人。」。

走訪港東村,除了領略農村文化之美,也體認「水」與當地文化、信仰的發展密切相關,以及農民在這片土地上深耕崛起的力量。

※ 本文為「屏」水相逢:環境新聞編採營學員作品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9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