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海上風機林立 白海豚恐無路可逃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Monday, 05 May 2014 13:07
Hits: 1232
本報2014年5月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再生能源的進展在反核聲中再度引起輿論關注,而實際上,經濟部能源局已著手在陸域或海上,布局風力發電建設。其中「竹南離岸式風電計畫」已通過環評,未來將有36座機組,與一座海氣象觀測塔,矗立海上。

學者:海上風機林立 白海豚恐無路可逃不過這項向歐洲學習的綠色能源,卻會威脅鯨豚生存,尤其依傍台灣沿海生存的白海豚,更是無路可逃。

學者指出,風力發電雖為綠色能源,但是否要因離岸風機而犧牲白海豚,恐怕得想清楚。

水下噪音看不見、傷害大

台灣西岸獨立種群的白海豚,只能生活在水深25公尺以內的海域,今估計數量僅剩74隻,在世界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裡,屬極度瀕危(CR)等級。

白海豚目前面臨的5大生存威脅中,水下噪音帶來看不見的影響,嚴重性常被忽略。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說,白海豚存活的水域大部分是比較汙濁的水域,視力基本上都不好,因此相當仰賴聽覺。

陳昭倫說,國際間很多學者都證明,水放大了噪音,對海豚十分不利;一些高頻震波,更會傷害海豚的內臟。他舉擱淺死亡的海豚為例,有些外表看起來雖完整無缺,一經解剖才發現內臟已破裂;而風機施工過程及營運後的水下噪音,將帶給白海豚無可避免的傷害。

離岸風力風機計畫  將設置36支機座

目前海上風機有兩個計畫已通過環評,一為海洋風力發電公司提出的「竹南離岸式風力發電計畫」,預計在苗栗縣竹南鎮龍鳳漁港近海離岸約5公里範圍,設置36支風力發電基座離岸系統,總面積10.3平方公里,佈置水深約15~30公尺。

此計畫第27號機組,因位於農委會預告劃設的「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地範圍」內,經環評專案小組要求取消後已「有條件通過」環評。

不過,此案對白海豚的威脅並不因此解除。陳昭倫評估,桃園觀新藻礁以南,可能仍會有白海豚出沒。其餘風機過於接近棲息環境,施工和營運的水下噪音還是一大威脅;因此有環保團體建議將風機退到水深30公尺以外,但未獲環評委員和開發單位採納。

學者:海上風機林立 白海豚恐無路可逃

另一案為彰化海岸的「福海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第一期開發通過環評後,業者變更內容,提環境影響差異分析;計畫內容包括兩支風機和一支觀測塔,變更內容包括,將觀測塔排除在環評之外、改動海豚監測路線和水下噪音監測計畫;此案環差於4月初通過審查。

白海豚保育聯盟志工甘宸宜憂心,福海案以通過環評後再提開發內容變更的方式,潛藏著未完整評估的隱憂。

為了綠電犧牲瀕危物種  學者批「拿到技術沒學會思考方式」 

那麼海上風力電機對白海豚之影響是否可以避免?

「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團」(Eastern Taiwan Strait Sousa Technical Advisory Working Group, ETSSTAWG)主席,羅筆德博士(Dr. Peter Ross)表示,海上風力電機的議題非常不容易解決,是兩難處境。風機發電是綠色能源代表,替代火力、石油以及核電的重要能源,只是一旦興建,台灣是犧牲了海洋重要資源(白海豚)。

台灣西岸白海豚研究學者王愈超博士指出,風力發電是借鏡歐洲(德國和丹麥)經驗,「但歐洲人不會在明知會犧牲極度瀕危物種的情況下,設立風力發電機座」,他批評道,這是拿到別人的技術,卻未學會別人的思考模式。

對於處境極度瀕危的台灣白海豚,幾位學者好不容易找出「與漁共生」的關鍵,面對離岸風機的設立,都十分沉重。「對白海豚保育,海上風機的設立,是相當棘手的問題,風力發電機座的興建,等於是在現有危機,又加入不必要的威脅。」

白海豚生存的五大威脅
1.淡水減少輸入,影響食物來源

白海豚的主要食物為底棲性的魚類,包括石首魚、海鯰魚等。這些魚種大多生活在離岸不遠淺水域的河口泥灘地、紅樹林、潟湖。也就因為這些食物的特性,白海豚被目擊與紀錄的海域通常是非常靠岸。然而,河口泥灘地、紅樹林、潟湖生態系都需要有上游淡水域帶下來豐富的營養鹽來滋養浮游植動物,才能支撐這些白海豚食物族群量。然而,西海岸的主要河川包括大安、大甲、濁水和曾文等溪流都有水壩等設施,阻斷了淡水輸入,造成沿岸水域生態系的失衡。

2.棲地消失

除了營養鹽的輸入,河口泥灘地、紅樹林和潟湖也都需要大量河川上游的泥沙輸入藉以維持整體棲地的固著性。除了河川上游的水壩與攔沙壩之外,台灣西海岸因各種不同理由所建設的水泥堤岸與消波設施,都讓這些重要棲地消失。

3.生活廢水以及農業與工業化學汙染

白海豚生活在離岸不到3公里的淺海區,極易暴露在海域的污染,包括了生活廢水、農業與工業化學的污染。同時白海豚為哺乳類動物,與我們人類一樣都呼吸空氣,因此,空氣污染也是直接的影響白海豚健康的威脅。國外的研究已發現在鯨豚體內累積高劑量的毒性的物質,像戴奧辛等環境荷爾蒙,都是對鯨豚的生長與生殖重大威脅。

4.水下噪音

鯨豚的溝通、攝食與移動等行為主要靠聲波傳導。國外的研究已證實水下噪音,包括施工、船舶甚至水下聲納都可能是影響鯨豚類的導航和其他行為異常的主要原因。

5.流刺網誤捕

東臺灣海峽白海豚主要攝食魚種的海域分佈在西海岸離岸三海浬範圍內的淺水海域。然而,在這海域內的流刺網(gill)常常會造成白海豚追捕食物過程中的誤觸而掛網,而造成白海豚體幹受傷甚至死亡。這在多次的白海豚擱淺事件中已被證實。

※資料來源:〈白海豚優先棲地保護區-恢復台灣西海岸生態與漁業資源的藍圖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