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筱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作者:陳筱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專案執行)
綠繪本,在充滿想像力的圖畫國度中,我們和孩子一同感受環境的美麗與哀愁。但藏在繪本背後,作者是不是還有什麼想要說?環境通訊網2015年推出「與節日相繪」專欄後,好評不斷,許多讀者都希望能更深入了解繪本的故事。這次環境通訊網派出綠繪本特派員,讓我們能進一步走入作者的世界,由他們親自說繪本,以及與環境,與靈感相遇的故事......
「你心裡有沒有一處地方,是每當你難過、沮喪時會想起來,能回去放鬆、且永遠忘不了的?」這是大學時,登山社學長對莊詠婷說的一句話,而在她心上那重要的地方,就是臺灣原始未被破壞的溪流。
從小在彰化長大,莊詠婷其實對河川並無特別的印象,如果努力回想,大概就是河總是細小又整齊、且有各樣繽紛的顏色。當時還不了解、也無特別的感覺,直到了大學加入登山社後才有了改變。那時在登山過程中她耗盡了體力,處在飢餓、疲憊又口渴等瀕臨崩潰的處境時,卻意外遇見一條河。河面清澈地可以透底,又有大小石頭林立,讓她可以歇在河中享用天然的甘霖,靜靜地在石頭上歇腳打盹。這是她第一次遇見一條真正的河。
「溪流會講話,且一年四季講的話也都不一樣!」往後,詠婷開始不斷往山上跑,跟著原住民朋友的步伐,在山中有更充裕的時間進行探索,也越來越享受每一次跟河川的相處。想起某次帶營隊的經驗,一位平時有失眠問題的小孩竟在河中的大石頭上悄悄睡著了。沒有人為噪音的干擾,乾淨純潔的水流聲,似乎會沖走一切重擔,身心靈都被河輕輕地潔淨。躺在石頭上,你能感覺到自己跟河好親密,跟大自然融為一體,那畫面就如同《野溪整型記》繪本封面。
河迎接天上降下的雨滴,化身成一支隱形的畫筆,從山上為起點畫出了蜿蜒多變的水藍線條,潺潺的唱著歌,滋養所流經的每處地方。爬山時,詠婷在不同高度看見了各種獨特的風景,也看見了溪流的變化。山上的溪可以飲水、可以玩耍,平地的河又長得怎樣呢?
在臺灣西部,因大多數的河川皆被整治完畢,水泥河堤即為一般河川的長相。然東部開發較晚,因工作來到臺東的詠婷,陸續看見河川被整治的慘況。大部分河川整治的做法,是相當浩大的工程,必須先將河川附近多層次的植物群(森林、濕地、草原)移除,怪手挖空河底,再用水泥大面積的鋪蓋,重新框住河川。
第一次看見整形的過程,她嚇傻了。在自然中,水象徵生命的源頭,所有生物都賴它維生,如今,河被掏空、工程影響的面積大到無法想像。這塊土地原有樣貌瞬間消失,沒人記得,在上面所居住的動植物又去哪了?
她記錄這些駭人畫面、詢問工程背後實施的原因,卻依舊無能為力,不知道能為河川做些什麼。所幸在荒野遇見大冠鷲(暱稱),一位同樣關懷溪流遭遇的伙伴。他們開始有了一些想法,成立了野溪小組,希望野溪的遭遇能有更多人了解。
許多人不捨溪流的遭遇,紛紛加入野溪小組,並開始在這裡找到了適當的角色。如有位特教老師自願擔任生態組組長,因對生態有著濃厚的興趣與細心的個人特質,越來越能在野外辨識物種。也有人特別擅長與公部門進行溝通,或踏查企劃等。
野外探查時,詠婷腦中不斷浮現許多畫面。善於以圖像表達想法的她,也因此找到了適合的方式來為河川盡一份心力: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她決定整理踏查所看見的一切,將問題抽絲剝繭,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那就畫一本繪本吧!」而踏查親眼所見的,就成了創作時最直接的靈感來源。
「就像在西部時,自己完全無法知道溪流長什麼樣子。」她相信很多人跟她先前一樣,沒意識到河川水泥化帶來的影響,不僅只是阻隔河川上下游通暢、生物基本的生存,還有很多破碎的巨大水泥塊現身在溪床與海灘上所造成的各樣生態破壞。更深層的影響是,堤岸造成人與自然的隔閡,讓我們忘記了原本與溪流間親密的關係。
繪本中出現的溪流是以東海岸一條小溪為藍本,說明人與溪爭地的狀況。溪旁出現的住戶、耕地、民宿,因變動的河道而被沖毀,人們就認為溪河「不乖」(不安全)需要被整治。還有溪流遭遇的其他問題:如大卡車悄悄運走溪裡的大石頭,溪邊開始有了排放污水的小管子,水裡出現的農藥罐、人為垃圾,還有溪邊越來越多的民宿、住宅與泳游池擴建等,都一一被安排在《野溪整型記》的細節中。
「最希望人類不只考量到自己,因為還有很多居民也需要溪流才能生存。」原本溪裡大小不一的石頭堆疊造成的縫隙,是許多生物的家,也累積豐富的生態。除了在溪裡停留,迴游生物如剛毛假方蟹、東海岸特有的禿頭鯊,更需要在河中上下游移動,而不工整的凹凸河底得以讓他們暢通穿梭。經過工程後的河川雖然有時候看起來清澈,但卻再也找不到豐富生態。
《野溪整形記》中簡潔的線條、溫和的色調,讓人閱讀時彷彿被牽著起飛到溪流的上空,穿梭時空看見它的變化,並以溫柔、堅定的語氣相伴,帶我們悄悄走進一片省思中。這樣的繪本,竟然是出自於一位從沒有學過畫、第一次創作的人。
詠婷一直很享受畫畫,她喜歡自由自在、隨意翱翔的創作,不認為好的作品一定要犧牲與生俱來的想像力,換取各種黃金比例。當問到畫面的技巧安排時,她想了許久遲遲無法回答,最後謙虛地說這些都是大自然給她的靈感。
在這本創作中,看不見科班出生的精緻技巧,卻有著她對自然真誠的流露,將腦中一幅幅想像豐富的畫面,用筆在紙上慢慢呈現。
「這個平淡的故事,只想讓大家知道,溪流為何一步一步變成現在這樣,只因人類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卻讓溪流離我們很遙遠。」她創作繪本的最大願望,是希望讓大家理解溪流的遭遇,不要讓無端的「整型」再發生。
書的尾聲,詠婷安排一個未說盡的結局,對於未來仍抱持著希望,只要我們開始關心溪流、選擇河川棲地復育,不再陷入無限上綱的工程復建,一切都還有改變可能,特別是每在颱風過後,往往是個讓大家思考、改變的好時機。
訪談過後,她發現這本繪本會誕生,似乎從很久以前、自己喜歡河川那刻開始,就有跡可尋了。她開心自己也能找到一個角色,可以跟野溪小組裡的夥伴互相搭配,並將創作獻給河川,向它們的供應、涵養與長久以來的默默包容,表達一份由衷的感謝。
【相關文章】
Powered by Versicherungsvergle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