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草愈來愈少,水也不像以前那麼多,我們現在發現放牧過度的問題,所以我們決定改變,減少放牧!」住在瑪曲縣阿萬倉鄉的阿旺東智說。阿旺是瑪曲少數決定減少放牧的牧民,他是道爾加社五隊隊長,現在和環保團體與學術單位合作,和這裡8戶人家共同合作,用聯合放牧、草場輪牧、自然資源共管的方式,來使用、管理草場,嘗試以此方式,挽救他原鄉惡化的環境。
台灣環保團體抵達道爾加社,在現場瞭解黃河源的水資源問題,只見藏族牧民準備豐盛的糌粑、酥油奶茶、甘肅本地的瓜果,殷勤地接待著。環團對此地廣袤草原上,氂牛、黃牛、馬匹、綿羊與藏族牧民共同生活的景象印象深刻,這裡每個山谷中總有潺潺溪水流過,這些水源,交織出瑪曲平均海拔3600公尺高原上的一萬多平方公里的草場與溼地。只是,水草豐美景象的背後,隱含著生態嚴重退化的問題。原住民政策協會理事拔尚認為,這裡是世界級的水源地,中國人稱此地為「亞洲水塔」,所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級的問題。
瑪曲本地藏民、現為甘肅省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專員的格桑金巴介紹說,這裡雖有亞洲第一天然優質牧場和黃河之腎的美譽,卻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草場沙化日益嚴重、溼地面積萎縮了2/3、對黃河水源補給量由原來占58.7%縮減成45%、草原垃圾氾濫、牛畜誤食垃圾死亡、鼠害惡化等問題。
由於意識到自身原鄉問題的嚴重,他和擔任綠駝鈴志工開始、到成為專職人員,和來自廣州的漢族青年謝曉鈴成為同事,合作在牧民區選擇幾戶人家,進行聯合放牧、組織自然資源共管的試驗。
來自鄰近城市的「綠哈達」青年羅藏彭措,和甘南地區幾個志工也發起組織,也加入合作的陣容。他介紹,因為機構以環保為主要目的,而「哈達」代表藏區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禮物,因此取名綠哈達。他說,牧民與遊客普遍沒有環保意識,垃圾隨意丟棄的問題嚴重,當地牧民曾會主動清理,但「清完隔天又到處都是,讓他們覺得很挫折。」因此,他們努力進行公眾教育,推動垃圾的意識,思考怎麼面對外來遊客帶來的垃圾,怎麼保護自身的利益,除了綠哈達,瑪曲本地青年仲格加組織起來34個志工,成立「更盼環保聯盟」,每逢賽馬大會或香浪節等傳統祭典後,組織志工主動清理垃圾,或是到寺院裡,溪流間,主動募資雇工,把垃圾收集起來運走,集中焚燒掉,處理草場上的垃圾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