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家賦女】雨水:水圳在唱歌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Wednesday, 18 February 2015 13:47
Hits: 1603
作者:李慧宜

提到跟美濃的緣份,覺得自己有點可笑,還好幼稚也勉強可以說是單純可愛,而那,是20世紀末的事情了!當時,我才27、8歲,體力充沛滿懷理想,人都還沒有到過美濃,就因為反美濃水庫運動的動員和訓練,變成一個紙上談兵的美濃通,只要有機會,總是一股腦兒地把美濃的現況,還有一堆反水庫的理由說得頭頭是道,現在想起來,心裡還有點酸酸甜甜的滋味。

【糧家賦女】雨水:水圳在唱歌

2003年的盛夏,入行做記者的第4年,一個美濃水圳的拍攝計畫,引領我見識美濃。小農村在白天,熱得潑辣,柏油路幾乎冒煙,人的皮膚眼看就要著火,攝影師在拍攝的時候,我毫無用處,不是拼命喝水拿濕毛巾擦臉,就是一再處於尋找樹蔭的焦慮中……連拍了3天,終於,攝影機熱到當機,而我跟攝影師棄械投降,在當地朋友的慫恿下,我們跳進水圳,浸泡在南台灣烈日下特有的清涼裡。

美濃水圳,跟嘉南大圳一樣,是日治時期帝國主義對殖民地進行的基礎建設之一, 而這得從當年現代化國家的區域規劃角度看起。鏡頭對準美濃,時間拉到西元1908年,當時,日本政府利用荖濃溪和美濃竹仔門地區的50公尺位差,引溪水到竹仔門電廠發電,溪水在進入電廠前,先經過505公尺的隧道暗渠和350公尺的明渠,再被導入66公尺長的壓力鋼管,然後帶動發電廠內的4座水輪機發電。

【糧家賦女】雨水:水圳在唱歌【糧家賦女】雨水:水圳在唱歌

【糧家賦女】雨水:水圳在唱歌

在一個世紀後的現代來看,折算出來的竹仔門電廠發電量,雖然僅能供給全美濃百分之三的用電需求,可是當年1年1,300萬度的發電量,卻可以全數供給高雄港作為築港用電,我忍不住想像著,如果沒有竹仔門電廠,現在大高雄的港市發展,會不會還是我們眼前的這個樣子?

明治42年,1909年,竹仔門電廠開始運轉發電成就高雄港,3年之內,日本政府興築完成6萬公尺的水圳,並透過水圳系統,引導電廠的發電後尾水,浩浩蕩蕩地奔向美濃平原灌溉著每一寸田地。

【糧家賦女】雨水:水圳在唱歌

我常常聽老人家說,早期在還沒有水圳之前,美濃的田地叫做「看天田」,意思就是田地有沒有收成,取決於老天爺下不下雨,可是自從1911年日本政府全面完成水圳工程之後,美濃平原上的農業生產,由原來一年一期的稻作,變成兩期稻、一期菸的生產輪作模式,美濃不僅搖身一變成為高雄穀倉,也被視作台灣菸業發展的代表性農村,到目前為止,這片平原依然是南方台灣最重要的特定農業生產區。

【糧家賦女】雨水:水圳在唱歌

無論是在水圳邊散步、拍照,還是騎著腳踏車然後選在一些花草生長的水邊駐足,我總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看著水波蕩漾,偶爾還會刻意蹲下聆聽水從大圳轉進小圳時的摩擦聲音,有時候,水花是嘩啦嘩啦地輕聲吟唱,有時候,水流像是水圳的厚實肌肉線條滑順而吼聲沈穩有力,種種豐富的聲響,讓人聽著聽著一不小心就會神遊走進黑白片的時光走廊……遠方的笠山腰上山嵐變化萬千,檳榔樹的長葉在雨後特別清晰,洗澡的孩子在圳中仰頭而又下潛如鱔魚般靈活,田埂的青蛙受到驚嚇紛紛跳進田裡,突然間,鏡頭一轉,天空湛藍如畫布,圳面映浮雲,身著花色棉衣拿著長勺從水圳舀水澆菜的婦人大喊一聲,「麼介時節歸來啊?」倏地,我被帶回到21世紀的第15年,而水圳如此這般哼著唱著竟也高歌了105年。

【糧家賦女】雨水:水圳在唱歌

其實,不只荖濃溪,水圳的水源還有一個不易被發現的小秘密,那就是美濃平原底下豐沛的地下水,如果溪流的地表水不夠,地下水就成為水圳的備用水源。在美濃,有100多個地下水湧泉或人工井,供農民使用,像我們美濃龍肚里的北坑,就有一個看著公公出世現在又陪我們孩子一起長大的湧泉。有水就會有人,這處北坑湧泉也不例外,平常婦女們會在早餐前或晚餐後,聚集在這裡一起洗衣、一起分享老公的不是,或是閒聊各家的家族大戲。

前幾天早上,我拿了幾件冬衣外套去湧泉刷洗,水量豐足洗得人心情舒暢,離開時遇到一個伯姆,提著一籃兒孫們的制服緩緩走來,我大聲地向她打招呼,「伯姆,來洗衫喔!」伯姆回了一句話,在「雨水」這個節氣裡,特別讓人莞爾一笑,她說,「係呀!聽講外背都市項的人又要限水了,我們這裡啊,水還是這麼好用!」

【糧家賦女】雨水:水圳在唱歌

平常全家外出要步上回程前,我都會問先生一聲,「走哪一條路回家?」他常常毫不考慮地說,「*水圳歸」,於是我們一家子就開著車,緩緩地沿著水圳回家,路途上,孩子們一邊望著窗外一邊大叫,「菸仔、紅豆、蘿蔔、甘仔蜜……」我這才知道,原來,水圳就是我們回家的路。此刻我再度想起,13年前第一次跳進美濃水圳的情景,當時,我放鬆身體漂浮在水圳裡,任由圳水捧著身體往下游流去,眼前的白雲被南風吹著跑,耳邊是咕嚕嚕的水流聲,我猜小時候躲在媽媽肚子裡,聽到的聲音應該就是這樣的。生活在農村,順著流走,把自己交出來,就不會感到害怕,因為水圳在唱歌,我們只要跟著歌聲就可以回到家。

註一:註1:跈,客家話裡,「跟隨」、「跟著」的意思。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5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