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駕車進藏旅行現已成為趨勢和潮流,原始的自然風光是世界上少有的淨土,但密集的電線桿和大輸電鐵塔常常成為與原始絕美景緻不協調的礙眼物。隨著電網建設,這些礙眼物將延伸到青藏高原的各個角落。
11月23日,西藏首個大型水電站──藏木水電站投產發電,引起印度媒體的極大不安。事實上,該水電站的建設,標示著西藏大水電時代的開始。
藏木水電站最大壩高116米,水庫正常蓄水位為3310米,相應庫容0.866億立方米,電站總裝機容量51萬千瓦。裝機規模、水庫庫容和發電方式對生態和水文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單一電站運行經濟目標肯定難以實現,必然是多級開發,上下調劑補償。系統開發又必然危及西藏乃至青藏高原上的江河。系統開發思維不變的話,青藏高原上的江河難逃厄運。
除藏木水電站外,「十三五」期間將在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和雅魯藏布江上展開一系列大型水電站,將形成世界上海撥最高的大水電群。西藏目前已建成多少水電站無法統計,比較大的5萬千瓦以上的不到10個,小電站上百個,但運行效率不佳,壽命短。從我考察過的四川、青海和西藏大多數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水電站來看,長達5個月左右的冰期使大多數電站進水口引水渠被冰體雍塞,水電站出力極低甚至不能發電,電站系統凍害極其嚴重,維護成本巨大。
西藏並不適合建大水電站。第一,青藏高原是亞洲大河發原地,河流補給主要是冰川融水,降水補給能力弱,水文季節性差異大,不穩定,電站出力保障低,發電質量不高,冬季受凍害和封河導致電力系統性危害嚴重;第二,西藏河流因河谷土地價值和地質條件所限,難以建設調節性水庫,電站調節性能降低,影響其補償能力。以上兩點降低了電站技術經濟指標。
青藏高原是地球屋脊,是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的高地,具有全球意義。其發展定位是生態產業,不應該發展大水電,也不需要大的電源建設,應該考慮建設以風電、太陽能和其他能夠相互調節的自身電力保障系統,向外輸電更是得不償失,建大電網給景觀價值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
西藏具有世界級的旅游資源,原始的自然風光和古樸的民族風情是國內外旅遊者的嚮往之地,過分和不恰當的開發會削弱破壞旅游資源的價值,如今在一些旅遊線上和旅遊景點,密集的輸電網和電線桿嚴重干擾了人們的觀賞情趣,降低了旅遊價值。
西藏自然環境多樣,可依據其特點制定電力保障規劃,如藏東南河流水係發育地區,可搞無壩發電或家庭小型引水發電,其他地區風能和太陽能前景很大,高原綜合智能化供電系統也需要探索。不應該把能源依賴放在水電上,更不需要向外買電,因為成本和風險太大。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質和地震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地殼還在隆升過程中,地震頻發,切割強烈。河流地質生態復雜而敏感,氣候多變,生物多樣,生態環境脆弱。
氣候變化的最顯著標誌是冰川融化,甚至消失,這種情形正在青藏高原發生。30多年間,我每年多次前往青藏高原特別是三江源地區考察。今年的考察發現,格拉丹東西南坡和藏北腹地普若崗日巨大的冰源群在10月的中午前後,冰川表面溫度一般都在30度左右,地面環境氣溫在40度上下,最高的可達46度。持續的酷熱高溫烤灑著冰體,融化的水流把冰川表面刻出一道道深深的冰溝和冰河谷,有的已泡蝕到冰床下的基岩,冰川下不斷傳出石頭的碰撞聲。
氣候演變進程將給水電站的水文情勢和地質穩定性帶來很大變數。大規模水電建設也可能加劇氣候演變,因為西藏大水電規劃多在乾旱河谷,水庫蓄水後會引起河谷局部氣候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在青藏高原的反應疊加,進而加劇氣候演變的複雜性。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