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經濟】回顧全球經濟史 發現環境與經濟的親密關係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Wednesday, 10 December 2014 03:48
Hits: 1514
作者:梧桐環境整合基金會

綠經濟的第一場講座,賴建誠老師從鄭成功與荷蘭人的奪城之戰始末,帶領聽眾回到400年前,當台灣水鹿吸引荷蘭人繞過大半個地球尋找經濟資源的故事。

綠經濟的第二場講座中,劉瑞華老師將全球經濟史濃縮在100分鐘的時間內,為大家梳理出清楚脈絡,從荷蘭人遠征亞洲前後的歷史發展,一路講到話題正熱的貨貿與服貿。連續2場講座聽下來,讀者可以清楚的了解數百年來,全球經濟如何又為何從區域擴展到洲際,而台灣在波濤洶湧的全球化發展下如何受到影響。

【綠經濟】回顧全球經濟史 發現環境與經濟的親密關係

 

全球貿易起點:大航海時代

劉瑞華認為1453年是全球經濟史的關鍵年份,那一年,回教勢力從傳統基督教派手中奪下了拜占庭(現土耳其伊斯坦堡),截斷了東西方交通貿易的傳統道路,原本往東傾斜的歐洲發展重心,被迫移轉到大西洋沿岸國家,以海路替代陸路去尋求新的貿易通路。靠海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荷蘭等國因著地利之便,成為大航海時代的先驅,並因此發現的美洲新大陸。

新大陸的發現原本是歐洲人為了尋找到達印度和中國海路的意外收穫,卻因此擄得豐富的黃金、白銀,並於隨後引發了歐洲貨幣革命。大量的黃金奠定了後來歐洲以黃金為貨幣發行依據的金本位基礎,卻也埋下了日後世界金融危機的遠因。在掠奪美洲天然資源的同時,歐洲人身上攜帶的病菌開始在新大陸散佈,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

除了天然資源之外,因應陸續往新大陸殖民人口的需要,土地也成為歐洲人掠奪的目標。為了種植菸草與農作物,歐洲人將非洲黑人當作商品一樣買賣到美洲當奴隸,以填補不足的勞力。工業革命之前,英國從中國輸入大批的絲綢與茶葉,但金額與外銷到中國的棉布不能相比,為了平衡雙邊貿易逆差,英國人在印度種植罌粟,再將鴉片賣到中國。

工業革命加速全球貿易

位於北美洲的美國因為與英國之間的貿易及稅率糾紛而於1776年獨立,不過經濟生產仍受英國左右。蒸汽機的改良引發工業革命,英國紡織業因此蓬勃發展,於是在北美開墾大面積的棉田以供應紡織所需原料,又因為勞工人數不足,更大量的從非洲大陸引進黑奴。美洲大陸與非洲大陸的原住民,以及遠在東方的中國,在當時都是全球經濟發展下的受害者。

全球貿易與商業的持續發展,促使資金以股票方式集中,19世紀初期倫敦和紐約因此相繼成立證券交易所,以呼應漸趨成熟的股市交易並將之制度化。此外,巴拿馬運河的開通、跨洲際地下電纜架設,也在19世紀全球經濟大步向前邁進的時刻發揮關鍵的助力。

20世紀初,受到氣候的影響,美國農產品連年歉收,以致農業貸款無法回收,間接拖累美國金融業和股市,同時又因為歐洲與美國採取金本位作為貨幣發行基礎,所以當貿易頻繁經濟活動快速增加,國際黃金不足,造成各國匯率嚴重波動。為了留住黃金,各國便以提高關稅做為控制進出口貿易量的手段。天災歉收與貿易障礙增加,終於導致美國股市崩盤,繼而引發全球經濟大蕭條,而經濟大蕭條甚至被歸咎為引發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

競爭也合作 世界貿易組織WTO

為了穩定匯率與建立跨國貿易的合理關稅,減少貿易磨擦,由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23個國家,以保障國際間自由貿易往來為目的簽訂了「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GATT是多國同意簽訂的合約,本身並非獨立的國際組織,但卻是後來形成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前身運作。

然而,能夠在全球經濟組織發言的,都是有錢國家,中國過去一直以白銀做為貨幣發行基礎,當有錢國家狂收黃金拋售白銀之際,中國和台灣成為當時的獲利者,並且得以在世界經濟大蕭條時獲得大約10年的喘息機會。

國際貿易之間原本的交易項目以貨品為主,在美國的主導之下,智慧財產也成為受到承認的貿易項目。而1950年代之後,跨國貿易的資金與服務的複雜度與交易量遠超過貨品交易,所以WTO的協定內容不僅包含貨品貿易(貨貿),同時也涵蓋了最近熱門的話題服務貿易(服貿)。

歷史未曾遠去 台灣自由貿易需要新方向

90年代,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提出「歷史終結論」,認為人類的政治與經濟制度已經定型,歷史已無存在的價值。福山的論述轟動一時,但現在看來卻很天真,因為人類並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最終方法,反倒是製造了更多的問題。歷史不但沒有終結,我們反而更應該多了解歷史。目前全球經濟尚未走出強勢民族掠奪弱勢民族,把當地資源轉換成經濟利益的模式。

台灣早從荷蘭人、西班牙來到時,就與全球經濟搭上關係。經過明鄭、清朝、日本殖民,一直到現在,台灣努力想加入國際有錢人的俱樂部,以貿易帶動經濟成長,從被掠奪的受害者角色中翻轉。從1970年代到現在,台灣基本上是自由貿易的獲利者,但現在也遇到了困難。透過對歷史的了解,讓我們知道我們曾經做過的事,因此能夠做出反省與調整。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3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