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東港溪原水風貌 屏東NGOs尋求公私部門合作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Wednesday, 15 October 2014 11:58
Hits: 686
本報2014年10月15日屏東訊,特約記者李育琴報導

位於屏東平原中央,東港溪流經處是平原開發的歷史脈絡,東港溪與其支流,紀錄著這片土地與人的互動;而從歷史中可見,這條河流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文化。

由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主辦的東港溪流域地方學交流座談會,今年邁入第3年,14日,東港溪流域的地方NGOs和官方單位齊聚,藉此交流探討,尋求讓東港溪回復風采的可能。

重現東港溪原水風貌 屏東NGOs尋求公私部門合作

灌溉南方綠野  屏東人的生命之河

重現東港溪原水風貌 屏東NGOs尋求公私部門合作由於畜牧和生活污水無止盡排入,曾是屏東人最重要的河流東港溪,如今成了又臭又髒的水域。然而爬梳歷史,最早來到屏東的墾拓者沿著東港溪往上游開墾,利用東港溪豐沛的水資源和地下湧泉,讓屏東平原成為南台灣主要稻作區,供應府城的主要糧食作物。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常務理事劉育宗稱,東港溪是「屏東人的生命之河」。

劉育宗細數東港溪流域從過去至今河道、植被和生態面的改變,以及包括產業變遷。過去的河道,有淺灘、深潭,河岸邊大面積牧草,讓人易於親近,不管是垂釣、捕撈漁獲等,或是使用竹筏等簡易交通工具,在在顯示人與河水的親近。

然而隨著河川的整治,河道成了固定型式的排水道,水面寬而遙遠,河岸邊的植被也換成了陽性樹種,讓人不易親近。

劉育宗指出,東港溪上游過去農漁業興盛,民眾從水域裡獲取蛋白質,曾有撈蜆、養鰻、養魚等漁業,農業除了水稻,還有冬季種植紅豆、大豆的輪作;為因應農作,沿河流域所見牛隻是農耕所需的水牛,而非今日常見的黃牛。

今天,取代稻作的是一望無際的檳榔園;而隨著水域整治、河川污染等問題,東港溪的改變也影響著人與水的互動,河川漸漸遠離了人們的生活。

流域學校教在地議題  大戇牯協會:讓民眾看見麟洛溪

近年來,地方NGOs為了改善社區附近的水域,以環境教育和社區守護行動,試圖改變東港溪的上游支流,包括位於麟洛溪的大戇牯環境保育協會、五溝水的守護五溝水工作站以及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等,皆透過公部門補助,進行溪流守護。

大戇牯協會以流域學校概念,透過麟洛溪的調查和環教活動,讓沿岸社區居民體認河川污染的在地議題,並透過打造生物棲地、自然教室,提供民眾認識自然生態的場域。大戇牯理事吳宗憲說,「目的是要讓麟洛溪被看見。唯有看見,民眾才會重視。」

重現東港溪原水風貌 屏東NGOs尋求公私部門合作

保育、開發引對立  五溝水推圳道管理維護原則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執行秘書葉日嘉分享五溝水的案例,讓眾人看見當環境保育和工程建設造成社區的對立和衝突時,是否有其他方式達到溝通的可能。葉日嘉透過與在地居民的訪談,和與社區組織幹部的溝通發現,居民不一定都支持工程,對於珍貴的水域生態資源,也懂得要加以保護,但是居民生活中因河川而遭遇的問題,卻不能漠視。

該學會目前進行的五溝水圳調查保存計畫,希望透過與居民共同建立圳道管理維護原則,讓當地的珍貴水資源得以保存,同時又能照顧好居民生活中所碰到的問題。葉日嘉說,因為工程無法永遠解決五溝水水圳的問題,而訂定管理原則將有可能化解社區內的對立衝突。

從萬年溪到東港溪  河川再生的可能

重現東港溪原水風貌 屏東NGOs尋求公私部門合作屏東縣長曹啟鴻和水利署主任秘書賴建信在座談最後場次出席聆聽工作坊成果分享。賴建信提到,未來水資源的挑戰更大,而水資源工程開發在面臨不同價值觀的衝擊時,民眾參與的機制將更為重要,而公部門應負起權責外的道義責任。

曹啟鴻以屏東市萬年溪的整治為例,補助上游畜牧業污水進行沼氣發電,以及設置濕地引入污水淨化後注入萬年溪,讓污水減少、水源增加並淨化水質,東港溪上游的整治,也希望透過輔導畜牧業來改善水質的污染。

此外,曹啟鴻特別強調公民的參與,及建立在地居民的榮耀感。他說,由於污染查緝非常不容易,居民巡守河川發現污染到通報環保局查緝,往往不一定能抓到現行犯,因此,他認為民眾平時可以收集污染相關資訊,提供給公部門單位協助查緝。

儘管查緝不易,他認為民眾的河川巡守可以建立向心力,而且應對民眾持續進行河川教育,讓小階段的成功慢慢擴大,未來整個東港溪流域必定有再生的可能。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