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邁向非核亞洲 各國來台暢談反核(上)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Friday, 26 September 2014 21:58
Hits: 1601
2014亞洲非核論壇現場報導之一
本報2014年9月26日台北訊,鄒敏惠、陳安蓓、莫聞報導

今年6月,日本通過《能源白皮書》,預言未來全球能源需求將來自新興市場國,亞洲將有更多地區使用核電,然人口稠密的亞洲是否能承擔一次核災之險?311福島核災殷鑑未遠,各國民間反核運動風起雲湧,各自又面臨什麼問題?

2014非核亞洲論壇26日於台北登場,邀請來自台、日、韓、香港、蒙古、菲律賓、印度及土耳其的反核團體代表,陸續分享其國內核電現況、反核經驗與再生能源發展。主辦單位、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劉俊秀表示,亞洲是世界核電發展的重心之一,盼透過此番交流凝聚各國力量,逐步邁向非核亞洲目標。

保證安全?  日政府欲重啟核廠  民間質疑

2011年福島核災前,日本核電產業正蓬勃發展,尋覓海外市場。時任首相菅直人內閣簽訂了核電廠出口合約,繼任的安倍內閣更進一步將核電廠技術介紹給土耳其和波蘭等國,並幫助印尼、保加利亞等國建設核反應爐。然而,日本國內自身的核電廠不斷受到民眾反彈,甚至有多達84%的日本國民同意淘汰核電。

盼邁向非核亞洲 各國來台暢談反核(上)

福島核災後,日本成立的核能監管機構(NRA),並在2013年透過組織改造,依照福島核災的經驗制定新的監管措施,對日本境內所有的核電廠進行相容性評估,確保單一項目的失效不會造成核心損害,未經NRA授權的核電廠也將無法重啟。對此,日本公民核能資訊中心的松久保肇(Matsukubo Hajime)表示,NRA的確改善了一部份現狀,但整套監管流程仍稱不上完整,新增措施僅是核災來臨時的權宜之計。

「NRA表示其監管規範是根據福島核災的情況來修訂,但事實上,外界至今都還不清楚災害是如何發生的,連當時到底是哪一個反應爐出狀況都不知道。」NRA理事長田中俊一也曾明確表示,「這份評估無法保證仙台核電廠的安全,僅代表了它符合新的規範而已。」

盼邁向非核亞洲 各國來台暢談反核(上)

然而,日本反核民意比例雖高,政府卻未舉辦任何公聽會,其首相安倍晉三在今年2月以「政府將重啟任何符合安全規範的核電廠」回應國會提問。對於日本核能政策現況,松久保肇總結:「他們無法保證其安全性,但仍會說是安全的。」

面對態度強硬的政府,當地公民智庫「原子力市民委員會」選擇自辦公聽會,在60多位來自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公民團體的長期討論後,於今年提出由公民制定的「非核政策大綱」(脱原子力政策大綱),持續在日本推廣零核電社會的理念。

核電安全嗎?南韓政府不談  30年無防災演練

同樣的情況也在韓國上演。南韓蔚珍郡縣議員張時原(Jang Siwom)擔憂表示,韓國面積小,目前有23座反應爐,未來還將擴建,恐成亞洲核電廠密度最高的國家。此外,韓國政府對核電廠的安全性避而不談,也不公開相關資訊,甚至長達30年都沒有舉行防災演練。

盼邁向非核亞洲 各國來台暢談反核(上)

鄰國日本發生嚴重的福島核災後,韓國政府對核電的態度依然不變。張時原形容,核電議題就和今年發生的歲月號事故一樣,政府慣用輕描淡寫的言語帶過,掩飾其漠不關心的本意。

核廢料困境也是韓國急需處理的。張時原表示,核廢料儲存場通常會選在等人煙稀少之地,例如慶尚北道的慶州市(kyongju),但這些地區正好也是地震頻繁處。而台灣原能會卻在今年1月以專文介紹韓國,指出南韓順利以慶州市作為核廢儲存預定地,期許台灣能借鏡其經驗。

香港:冀望扎根社區教育  深化問題意識

盼邁向非核亞洲 各國來台暢談反核(上)香港「反核之眾」代表譚棨禧談到,1982年9月英國首相柴契爾訪華會晤鄧小平,開啟了大亞灣核電站計畫,在深圳大鵬半島建廠,向香港供電,是中國首座商用核電廠。

但兩年後發生車諾比核災,掀起港民反核浪潮,在網路不普及、表態不如今日方便的時代,就有百萬民眾連署反對。

只是,在中國政府執意興建的情況下,反核力量轉向其他爭民主運動,反核聲音沉寂20年,直到2010年,香港政府就能源組合,建議核電由原來的23%增至50%。而2011年發生福島核災,文思慧等人發起成立「反核之眾」,香港社會要求廢核電、核武的聲浪再起。

特別在香港擴大向中國「南方電網」購電計畫方面,譚棨禧指出,等於是間接擴核,把香港放上了中國核能瘋狂大躍進的地圖上。他批評,20年後,廣東將有32座核子反應堆,全中國將有240座以上。中國是世上其中一個最專權的國家,核電是最不民主、資訊最封鎖的能源工業。「中國政府配上核電,絕對是死亡組合。」譚棨禧說。

香港「全球化監察」項目幹事劉燕娜則指出,香港反核遇上最大的阻礙是制度性洗腦。他們將核電相關訊息放上微博,經常遇到來自擁核網民的批評,不論香港或「內地」,民眾單方面接受政府提供的核電資訊,讓核電危害的資訊無法傳遞。

譚棨禧說明,未來將努力扎根社區教育,以此結合議會民主運動,提供人民有權主張健康自主生活的具體內容。(繼續閱讀下篇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