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是當今世界最看重核能的國家。政府為此制定了一份雄心勃勃的發展計畫:目前大陸地區在運和在建核電總裝機48676MW,再過6年時間,這項資料將翻番,達到88000MW,屆時中國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核電國家。
不過現在看來,該計畫如要順利推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福島核事故之後,中國境內的反核事件層出不窮,特別是內陸核電,由於地震等潛在風險及遠離冷卻水源等原因,內陸核電被認為不如沿海核電安全。在中國,內陸核電已經和「PX」、「垃圾焚燒」一樣成為了觸動神經的敏感詞。民眾不相信,一個連牛奶和食品都會出問題的國家,怎麼能夠保證核電站的安全?
如果未來部分核電專案因民眾反對而無法按計劃進行,這份雄心勃勃的核電發展計畫可能要落空。再者,中國想要完成88000兆瓦的核電裝機計畫,必須向內陸發展尋求空間。中國政府有計劃在2015年之後啟動內陸核電專案,可以想像屆時正反雙方必將有一場激烈的較量。
事實上,這場較量早在2012年就展開了,並在今年上半年達到第一階段高潮之後暫告一段落。不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場辯論在形式上爭吵多於討論,在結果上是走向分裂而非形成共識,對於社會而言,這樣的辯論缺乏建設性意義。
福島核事故之前,中國民眾對核電知之甚少,那時核電企業在江西、湖南和湖北三個內陸省份選定廠址,並推進核電建設的前期工作。在此之前,中國17台在運核電機組均位於沿海省份——這和經濟發展的情況有關,沿海地區一直是中國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電力需求旺盛。
近年來,中部省份的經濟發展加速,伴隨而來的是能源需求提升。核電的兩大特點:單機容量大、建設投資大,滿足了地方政府對於能源和經濟增長的雙重需求。
不過福島核事故災難性的後果,令中國民眾開始重新審視核電。爭議首先出現在在位於江西和安徽兩省交界處的彭澤核電。彭澤核電註冊于江西彭澤縣,與安徽望江縣僅有一江之隔,直線距離不到5公里。也就是說,彭澤核電項目帶來的所有收益(包括GDP增長、稅收和就業)將由江西方面享有,但一旦核電廠出現意外,江西和安徽都將蒙受損失。
2012年底,安徽望江縣四位曾在政府任職的退休人士,向國務院發出公開信,質疑彭澤核電專案的合理和合法性。他們指出彭澤專案在選址、公眾聽證等多項程式上存在問題,並呼籲取消該專案。此後,祖籍為望江縣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社會活動人士何祚庥公開撰文反對彭澤核電項目,並呼籲中國政府謹慎考慮發展核電。
這些反核事件經媒體放大後,成為當年的熱點事件。核電企業人士對爭議做出了一些回應,但是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數回應的專業性太強,民眾無法理解。由彭澤核電引發的爭議,逐步擴展成全國範圍內的反核浪潮。2012年10月,中國政府在做出重啟因福島而暫停的全國性核電建設計畫的同時,表態2015年之前將不會建設內陸核電。
2013年,中國霧霾情況日益加劇。遍佈全國的火電、鋼鐵和水泥廠被認為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這些行業都將受到嚴格管制。政府同時確認,核電沒有污染排放,應該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高效發展。
2014年初,關於核電的政協雙周會召開,這次高規格的會議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平息各界爭議。反核意見領袖何祚庥應邀出席,他在會上做了發言,將自己的觀點從「反對核電」修正為「不反對沿海核電,但反對內陸核電」。
形勢向好使核電行業受到了鼓舞,甚至出現了要求抓緊啟動內陸核電建設的聲音。湖南省政府多次公開發聲,要求儘快啟動桃花江核電專案,還有專家聲稱「2000萬湖南人民熱烈期盼桃花江核電早日開工」。
不過,今年4月開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亦楠至少三次通過撰文或專訪形式,闡述其反對核電的立場。國研中心是直屬國務院的政策研究和諮詢機構,專家觀點和立場具有權威性,為社會各界認可。王與何有師承關係,兩人觀點也基本相同。
王隨即成為新一代的反核意見領袖,每一次她的文章面世都備受關注,從網路互動的回饋來看,大多數民眾對其觀點持支持態度。掌握話語權的學界意見領袖和民間反核聲音頻繁互動,構成了福島核事故之後中國第一輪內陸核電問題討論。
迄今為止,反方的表現差強人意。特別是學界的意見領袖,沒有起到推動社會討論,讓真理越辯越明的作用。這一輪辯論迎合了民眾反核情緒,但最終淪為無意義的口水仗,有些反方學者有時表現得不夠嚴謹,例如王亦楠,她在公開發言中,多次引用錯誤資料或曲解新聞媒體報導。
核電業界的表現則更為糟糕。在2011年之前,核電行業封閉保守,極少受到民眾的關注,而現在形勢急劇變化,核電行業還沒有完全適應。福島核事故之後,中國多次涉核輿情危機,當事企業反應遲鈍,幾乎沒有企業願意第一時間出面澄清回應,我與多位核電行業人士進行過交談,詢問期間的原因,他們的回覆均是,「等等看」、「沒有回應的必要」,「實在不行了再發聲」。
這一輪輿論交鋒中,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是論戰雙方實力不平衡。反核陣營中,學界與民眾頻繁互動,多次公開發聲。反觀核電陣營,極少有人願意以實名方式參與討論。
迄今為止,何、王以中科院院士和國研中心研究員至少五次公開發言或接受記者採訪,但沒有一位級別相當的核電行業專家或高管做出公開回應。在我所接觸的眾多核電行業人士中,他們不乏業界知名專家,也有不少與何祚庥級別相當的兩院院士,但是他們普遍認為,何、王二人的言論不值一駁,沒有回應的必要,從這層意義上來看,核電行業似乎仍然沒有意識到公共關係建設的重要性。
此外,由於此前與外界交流甚少,如何向民眾解釋「中國核電是安全的」這一問題,核電行業拿不出太多的辦法。在江門市民反對建設核燃料加工廠事件中,一位核電專家在政府緊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用極其晦澀學術的話語一遍遍解釋為何核燃料廠是安全無放射性的。但是憤怒的民眾連一個字都聽不進去。
還好,這一輪的輿論較量至少起到了暴露問題的作用,這將有助於下一輪的討論向建設性的方向演進。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