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最大環團首度來台交流 籲共同護水阻大壩開發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Friday, 19 September 2014 13:36
Hits: 1368
本報2014年9月9日台北訊,彭瑞祥報導

韓最大環團首度來台交流 籲共同護水阻大壩開發 韓國最大環保團體KFEM 18日首度來台交流護水運動,分享包括首爾清溪川整治在國際一面倒稱讚下的在地反思、1990年代成功撤銷東江水庫開發計畫、以及21世紀反四大江水壩失敗的經驗。主持河川社群智識網絡推廣的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全促會),其秘書長楊志彬表示,KFEM倡導公民高度韓國幾項具爭議性的治水與水力開發計畫,歷經前總統李明博與保守派打壓仍持續不懈,經驗值得借鏡。

總部在首爾的韓國環境運動聯合會(Korean Federation for Environmental Movement,KFEM)是韓國最大的非營利環保團體,成立於1993年,主旨為推動自然環境和生命的保護。KFEM下屬機構包括保育,環境訴訟,研究,交流,教育部門,也投入環境教育出版和綠色市集的專門活動。

在全促會安排「河川社群的國際工作坊」邀請下,KFEM有兩位成員來台,包括總部政策委員李喆宰(Lee Cheol Jae)與中國辦事處主任朴祥鎬。朴祥鎬過去在台北學習中文,目前在中國內蒙古執行沙漠化防治計畫,2013年也曾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兩岸環保交流活動,對台灣已不陌生,且中文流暢,因此這次主要替KFEM資深成員李喆宰口譯,協助傳遞護水訊息。

李喆宰18日在客家文化會館與20多名關心水資源的環境團體交流時呼籲希望台灣與其他國家,共同阻止大型水利資源開發工程的設施繼續破壞河川,放棄這種破壞環境掠奪資源的方式。他分享KFEM的標語「阻止興建水庫,就是為民眾賺錢」。

韓最大環團首度來台交流 籲共同護水阻大壩開發

四大江蓋16座水庫  開發模式正複製到東南亞

前總統李明博主政時代,韓國以應對氣候變遷、防洪防災、改善水質與生態系、創造工作機會之名,推動總經費達200億美元推動「四大江治理計畫」,在漢江、洛東江、錦江和榮山江計畫建造20座新的水壩,加高87座現存的水壩,加高並加固數百公里長的河堤,以及在將近700公里長的河床進行疏濬,向下挖深6米。當時此計畫引起大規模抗爭,連天主教、佛教、圓佛教、新教等宗教團體都罕見聯合起來反對計畫,而KFEM更是大力投注其中。

李喆宰帶來的新訊息是,各界反對最終未能成功,目前四大江工程幾乎完工,建了16座水壩,而且建成後負面的效果逐一顯現,包括四大江水質惡化,綠藻現象嚴重到像是整條河川被染綠,遭戲稱為「綠藻拿鐵」;錦江的魚類大規模死亡時有所聞,民間調查時總結約死了30萬隻魚,韓國魚類專家甚至悲觀地說,未來不可能會再有集體死亡,因為魚源都已枯竭了。

現在的洛東江,水流從最上游到釜山河口,過去只要18天,現在要180天,流速慢下來,讓水汙染問題更惡化。另外,一座蓋了百年多年的橋樑,因施工挖沙掏空橋墩,讓百年來從未出問題的橋倒塌了。

李喆宰說明,KFEM與韓國民間團體正在呼籲政府,短期內至少先讓水壩的水門一整年維持開啟,恢復河川流速;長遠目標,則是訴求拆掉水壩,恢復原本自然的河道。

李喆宰呼籲,反水壩的運動必須國際串連合作。反四大江行動期間,國際地球之友的專家在韓國考察時曾提醒,計畫不擋下來,政府的建壩開發模式將會往東南亞輸出;如今這項預測成真了,目前韓國政府正在泰國開啟新的水壩計畫。

李喆宰分析,因為四大江計畫的關係,韓國的公/私協力關係崩壞,政府堅持己見,完全拒絕聽取民間的聲音,動工前與工程中的環境、文化影響評估、「預備妥當性調查」等過程,不是沒做就是徒具形式。而NGO欲取得開發資料,只能夠過議員索取,還不一定能獲得即

在這項之前,韓國官方與環保團體的關係並未如此糟糕。KFEM所參與的民間護水運動,包括1990年代的東江水壩計畫,在地居民的反抗運動成功取得市民社會支持,民間力量集合起來,透過「落選運動」讓擁護水壩計畫的民代落選,經過十年後的2000年6月5日,讓東江計畫正式畫下句點。

而後,官方制定「2006年水資源長期綜合計畫」,結合了支持與反對派的專家,民間團體和居民,花了一年的時間共同探討未來20年的水資源管理計畫,規劃結果獲得社會頗高的滿意度與信賴度。

但到了四大江計畫期間,KFEM等環保團體的反抗常被主流媒體忽視,或刻意與反對政治勢力畫上等號,再加上資訊不對等,讓環保團體無法有效監督,落選運動也不成功。李喆宰認為,這或保守派強力反撲的結果。

清溪川計畫有瑕疵  不宜過度渲染正面效果

李喆宰另外分享韓國環團對首爾清溪川治理成效的反思。這項常被台灣奉為典範的計畫,是李明博擔任首爾市長期間所推動,當時,首爾市政府將清溪川之上的道路與高架橋拆掉5.84公里,恢復河川面貌,讓市民重新擁有親水空間。

這項計畫的確營造許多正面的效果,例如植物、魚類與昆蟲總類恢復、空氣品質和通風物大幅改善;更重要的,是成功案例促成韓國修法,禁止在河川上興建道路,代表追求速度的開發時代已經過去,並在韓國興起一陣恢復河川的熱潮。

不過,李喆宰反思,由於當時恢復清溪川的計畫過去要求速效,原本承諾的配套並未完全履行。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現在清溪川的河水是人工從下游的漢江裡抽回來使用,每天從下游取水9.8萬噸,從地下水抽水2.2萬噸,總計12萬噸,不僅不合乎河川生態,也造成維護費用飆高,也非永續。原本預估每年花18億韓幣,現在是一年花上80億韓幣。抽水所耗電造成的碳排放,首爾市民要一年要種植48萬棵樹才足以平衡。

李喆宰指出,政府與媒體常過度誇大清溪川整治的正面效果,忽略負面影響,造成國內其他地方仿效時,未能針對負面之處思考改善方法,只是一謂複製,並不是好現象。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