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淡水濕地持續流失 經濟損失每年達2.7兆美元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Monday, 21 July 2014 09:50
Hits: 1198
作者: Sandra Postel(國家地理學會淡水資源倡議專員);林毓玲編譯,王孟琦審校

如果問:是要排乾濕地,將它變成商場或玉米田較佳?還是好好地保存濕地比較好呢?很明顯,這是個無腦的問題。因為前者擺明能帶來鈔票,反觀濕地本身卻沒價值。

但話可不能這麼說,因為濕地身負重任。

全球淡水濕地持續流失 經濟損失每年達2.7兆美元

它們補充地下水、濾掉污染物以保河流和湖泊清潔,也是鳥類和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在北美,約有半數的鳥類需要濕地的多功能特性得以存活。

此外,濕地也能舒緩乾旱和洪水帶來的影響。更何況現在全世界因氣候變遷,面臨越來越多極端氣候現象,這項功能日益重要。濕地就像一塊海綿,吸收並儲存大量雨水後,漸漸釋放水量至周圍的溪流和含水層。藉此,它們減輕洪澇及乾旱的傷害。

例如在密西西比河流域,過去數十年來在中上游流域損失超過3500萬英畝的濕地(相當於伊利諾伊州的面積),也可能因此助長2011年的世紀洪水,以及次年旱季極端低流量。當時聖路易斯(St. Louis)到開羅(Cairo)的船隻航線差點停航。

問題是濕地提供服務,但通常沒人付錢。由於濕地缺乏有形市場及「貨幣」的價值,它們正逐漸消失、填滿並轉做其他用途。

據《全球環境變化》(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期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1997年和2011年間,淡水濕地和氾濫平原估計已從1.65億公頃(4.08億畝)減少到6000萬公頃(1.48億英畝),縮減了近三分之二。

這項研究由位於澳洲坎培拉(Canberra)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克勞福德(Crawford)公共政策學院的羅伯特克斯坦薩(Robert Costanza)教授領軍,該團隊檢視該期間,擁有不同生態系統或生物群落的變化。再利用他們從文獻中,蒐集各生態系統所產生的服務的價值之最佳估計值,推估整體價值的變化。

據估計,以2007年的幣值估算,淡水濕地和氾濫平原在1997年到2011年間,每年損失達2.7兆美元。

考量珊瑚礁、濕地、熱帶森林等所有的海洋和陸地的土地類型,在該14年間,生態系統的價值每年少了20.2兆美元。

不過,生態系統對人類福祉的貢獻良多。該研究小組估計以2007年的幣值估算, 2011年全球生態系統的價值高達120兆美元,而當年度全球GDP僅為75.2兆美元。

1997年克斯坦薩在《自然》發表該研究。當時估計全球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若以1995年幣值計算為每年33兆美元(相當於以2007年幣值計算的46兆美元),之後數據也做出更新。

克斯坦薩和他的團隊謹慎地指出,他們只提供近似值(也可能是保守的數值)。並且提到,如果對不同生態系統類型(無論是濕地、森林和珊瑚礁)採同樣的單位數值,會忽略局部空間的特異性。

但這些數值能幫助人們了解生態系統對人類是有益的,並提升大眾對全球經濟的價值的認知,同時也讓人們瞭解,讓生態系統以如此迅猛的速度被蠶食鯨吞,是件愚蠢的事。

※ 原文刊登於國家地理學會網站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10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