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溯源看見生態惡化 立委支持兩岸多為環境發聲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Thursday, 13 September 2012 17:44
Hits: 2160

黃河溯源看見生態惡化 立委支持兩岸多為環境發聲近期赴中國黃河流域踏查水問題的環保團體,昨(12日)在立法院與立委陳學聖、張曉風等人對談,共同討論從對岸黃河流域看到的環境現況與民間活力,以及對台灣水資源問題的啟示,思考能否以政策制度著手改變現況。陳學聖表示,「如果每個人都能把自己在地的河川顧好,大地之母河流就會乾淨。」張曉風也指出,「環境是一個不說話的受氣包,但一等到她說話就脾氣大得不得了,所以需要我們替她發聲,讓不太懂環境的人知道。」

立法院國會助理工會等單位昨(12日)舉辦「黃河溯源記──兩岸環境永續座談會」,邀請日前走訪黃河流域的環保團體分享在地見聞。他們先前應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之邀,於8月1日起展開為期10天的黃河探訪之旅,一路從上游的甘南藏族自治區、西安、洛陽到鄭州與開封,沿途走訪在地團體,實地勘查黃河流域遇到的問題,並於旅程結束前在鄭州舉辦兩岸水資源論壇,交換兩岸環保運動經驗。

首先談到兩岸政府溼地相關政策,公視記者郭志榮表示,在中國政府推動政策很快,但也有衍生問題。像鄭州將河川旁劃成溼地公園,卻沒有考慮到上游因築壩造成溼地嚴重陸化。立法委員張曉風認為,像台灣雖讓南港202兵工廠週邊溼地雖通過成為地方級重要溼地,但卻只是當初申請面積的1%,其他未指定的範圍,中研院還是想要做生技園區的開發。

而兩岸民間河川保護,郭志榮舉例環保團體「綠色浙江」在守護錢塘江時,雖然具備環保觀念,但礙於限制不能公開討論,最後在江旁立的石碑,只能勸遊客不能亂丟垃圾,卻不能談汙染與河流整治。陳學聖則提到彰化二林抗議事件,認為台灣對於環保議題是草根化、深根化,是民眾生活與生命共同價值,是台灣最珍貴的地方。

也許能夠公開討論環境議題的程度互異,但兩岸年輕人同樣全心投入環保運動。環境資訊協會主編彭瑞祥分享,從國光石化到農村改革都能看到台灣年輕人的參與。而在黃河流域年輕人組成的團體,從甘肅蘭州「綠駝鈴環保志願者組織」從事黃河上游水質調查、合作市「綠哈達可持續發展中心」在牧區展開環保宣傳,到瑪曲縣「更盼環境保護聯盟」處理資源回收垃圾,眾人相距數百里,卻同為黃河源頭的環境問題努力。

台灣公平貿易推廣協會理事余宛如觀察,中國的環保團體常與國際組織合作,故掌握資金亦具備環保概念,卻不知如何做。往往行動達到表面成果,但無法了解對整個生態的影響,而台灣對於這方面知識相對豐富,能夠提供協助。然而這幾年發現中國當地團體,非常認真、積極探討環境問題,是值得學習的地方。

黃河溯源看見生態惡化 立委支持兩岸多為環境發聲

兩岸河川同樣面臨水利工程興建,但這些工程並非必要,像河南三門峽建河壩卻造成當地天鵝外移,而台灣也在思考是否需要更多的水利設施。地球公民基金會楊俊朗認為,減少自來水漏水率與提高水的再利用率是台灣首要課題。陳學聖表示,「台灣河川面臨高度工業化衍生的環保問題,到目前為止都無法認真面對。這些問題有關永續,但希望這問題不是持久。」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負責兩岸環保交流事務的專案經理謝璧如也表示,許多中國環保人士希望能來學習台灣經驗,但礙於經費有限而難以成行,這方面希望台灣各界能給予贊助機票等支持。

她表示,水資源惡化和沙塵暴越來越嚴重有關係,而這也影響到台灣的空氣品質,可見環境是互相影響、沒有國界之分的,協助中國的環保事務,也有助於台灣的環境改善。因此6年來積極辦理中國環保團體來台參訪,見證台灣環保經驗,多年交流結果證明,台灣如生態工作假期、資源分類回收再利用、以生態理念重建震災社區(如桃米社區)等寶貴經驗,都能藉由交流推廣到中國的社區當中。

這場「黃河溯源記──兩岸環境永續座談」為系列活動之一,系列活動包括14日晚上在嘉義、15日下午在高雄的座談會,詳情洽 http://e-info.org.tw/node/79931

原文連結 http://e-info.org.tw/node/8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