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上)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Tuesday, 01 May 2012 13:00
Hits: 3094

※ 編按經濟發展與環保非得勢不兩立嗎?在保育生物多樣性的過程中,許多人看見了守護自然資本的價值,並在資本主義之外,開拓了提供更友善環境、土地和生產者、消費者的經濟模式。自本週起,生物多樣性專欄將連載【經濟可以不一樣】專題,希望透過實際案例,提供讀者不同思維角度,看見更多經濟發展的可能性。

首先,就讓我們從便利商店談起...

便利商店,是許多人心目中無所不在的好鄰居!但多數人不知情的是,便利商店的開店規劃,並非以服務偏遠地區的「真實需求」為導向,而是經過精密計算住宅人口、人潮動線等因素的「利潤導向」。更少人知道的是,便利不斷擴張,無形中消耗、擠壓了更多的自然資源,這過程是如何形成的?

即時、便利  隱藏的代價?

前日疲憊尚未消除殆盡、天明時鬧鐘聲聲催促,懶洋洋地起床、刷牙洗臉、穿衣、急忙拎著包包趕著去搭公車、捷運(或騎腳踏車、機車或開車),然後習慣性進轉角那間常光顧的便利商店買個吃的喝的當早點。

你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嗎?

或者休假出遊時飢腸轆轆,路旁一出現便利商店,便趕緊停車來滿足這些急迫的需求。又,半夜肚子餓想吃個宵夜,將就一下,最近那間便利商店,隨便買個泡麵、關東煮權充宵夜?

【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上) 「便利商店」  正如其名,總能即時滿足需求,我們也因為滿足而感到輕微喜悅。巷弄間,便利商店如爬藤植物般蔓延,對此現象,有許多不同解讀:或歸因為懶惰、或克制慾望不力,或認為市場供需現實決定了便利商店存續,也有人認為是市場競爭下,消費者選擇權的提昇。

但若往這些表層的解讀深入挖掘,會發現一些令人不悅的事實慢慢浮上檯面:24小時超商無節制的耗用水電資源,但在資本社會下,只要你付得起,沒人有資格多說什麼;超商所販售的產品造成太多浪費,從包裝過度、廣泛使用一次性材料等,在在引起各界指摘。但除此之外,其實還有更嚴重的後果等著我們…

食品通路體系的排擠效應

在資本主義底下的唯一鐵律是──不成長就淘汰。廠商間的競爭在價格區隔化以及產品區隔化的兩極間擺盪,有意願、有需求而且也有能力消費的顧客則是這場競賽的裁判,有能力贏得消費者青睞的勝出,反之則被市場所淘汰,這是我們所熟知的定律,用這個定律來檢視台灣地區超商連鎖系統,看完下面這個營業額成長的趨勢後,從經濟面上或許要為這產業傑出的表現予以喝采。

【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上)

扣除這個產業中競爭產商的起落與整併,整整10年期間,趨勢是成長的,而這個趨勢某個角度可作為我們(請注意這裡所謂的「我們」,是特別針對居住在都市或是都會周邊的區域而言)對於這個產業的依賴程度。正是因為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結合,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顯然對這個產業沒有太大打擊,畢竟就算荷包縮水、物價上漲,日常飲食還是生存所必要的。

【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上)【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上)

從上面2008單年總體經濟成長趨勢,來與連鎖便利商店產業的營業額做對照,的確能隱約提供前述論斷某種程度的證據基礎,當然連鎖便利商店產業無法自外於總體經濟變化,但我們的依賴或甚至迷戀這個產業的特質,至少給了它一定水準的免疫力。

而在某些災難性事件中,更能觀察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與此產業深刻連結。例如過去發生颱風或地震時,便利商店的特定物資,以2011年日本311震災為例,事件當下所激發的危機感,讓人們把所有商店裡的物資全都搬空。為什麼是便利商店或超商呢?因為這是我們深刻倚賴的結果,除了這些通路所儲備的物資外,實際上並不存在這些通路以外的其他選擇,因為這些選擇早已被市場競爭的機制給淘汰了。

有鑑於能滿足生活基本物資需求的特性並非便利商店產業所專有,接下來筆者將檢視的視野放寬一點,把所有跟便利商店產業性質接近的產業一同納入,以初步了解我們賴以滿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全景。

【經濟可以不一樣】便利,讓選擇權與資源縮水?(上)

儘管尚不完備,但可以說這就是我們生活當中各項「便利品」的來源分布圖。對這些擁有量販店、連鎖超市或便利超商的企業集團而言,如何管理供應鏈是降低成本、提昇獲利的不二法門。畢竟,企業團體扮演的角色就是低價買入眾多上游產品,然後放到自己的通路中轉賣給消費者,低進高賣的原則到哪裡都是不變的。

因此,企業運用其高市佔率而來的龐大議價能力,一方面壓縮上游生產者的利潤空間,另方面用某個有利可圖的價格銷售給消費者,而不論對於上游的生產者或下游的消費者而言,完全沒有能力拒絕企業集團所開出來的價格。這也就形成了通路體系的排擠效應…(未完待續)

原文連結 http://e-info.org.tw/node/7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