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比水多

Category: 水新聞 Created: Sunday, 25 May 2014 05:00
Hits: 2153
作者:Callum Roberts;譯者:吳佳其

魚比水多

早期歐洲探險家和殖民者首次航行深入到美洲廣大的河口和河流尋找腹地時,他們對於會發現什麼,完全沒有心理準備。那時候,歐洲的河川漫布著人類的排泄物、堵塞著沉積物,而河川的上游水道充斥著接連不斷的水壩和河堰。中世紀早期,歐洲的主要河流都還是沁涼清澈的,但到了15世紀末至16世紀的時候,閃亮的魚群為了產卵而奮力逆流而上的畫面,早已被人們遺忘。歐洲人重新在美洲的河流與河口,發現了他們家鄉已失去了的東西。

對新來的殖民者而言,看到切薩皮克灣(Chesapeake Bay)的第一印象,就像是伊甸園,此一印象在其探索了滋養切薩皮克灣的河流後也果真如此。史密斯和一小隊人在1608年探索了穿過現今華盛頓特區的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史密斯寫道︰

波多馬克河……寬度約為6到7英里(大約10公里),河上可航行的距離有140英里(約224公里),河水是由與之接壤的山丘上所流下的甜美河流和泉水匯聚而成的,原住民在這些山丘栽種,所生產的果實種類跟數量之多,不亞於水中超乎尋常豐盛的魚。」

在殖民時期,鱘魚是切薩皮克灣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型動物。那時候,他們所測量到的鱘魚至少有18英尺(5.5公尺)長,重達800公斤。歐洲的鱘魚在第一個千禧年結束時就沒有再見到過了,而美洲就給了17世紀的歐洲殖民者一個機會,品嚐這種很早以前就被法律規定只能獻給英國和法國君主享用的魚。鱘魚不僅在切薩皮克灣很豐富,在整個北美東部的河流,一直向北到達聖勞倫斯和五大湖區都有很多,這裡是另一個中世紀早期歐洲河川的寫照。伯納比及許多的人都明確描述,從海洋洄游回來產卵的物種有多麼的豐富,讓這些見到如此盛況的人相信魚的數量還可能更多。這些魚中,主要的有鰣魚和灰西鯡(alewife),牠們都屬於鯡魚家族。春天的時候,這些數量多到無法估計的魚從海中傾入河流。1728年,在威廉.伯德二世(William Byrd II)所寫的維吉尼亞自然史中,他描述鯡魚(灰西鯡):

當牠們產卵時,所有的河流和水域都被牠們塞滿了,只有親眼見到這驚人景象的人才會相信,那裡的鯡魚跟水一樣多。簡而言之,這真是不可思議!那裡能發現的數量,真的多到無法形容,也無法理解,你一定要親自去看一下。」

然而,這種情況並不會持續下去,因為,中世紀歐洲的問題,也不可避免地在新世界重演。隨著殖民地的擴增、食物和磨坊動力的需求增加,以及為了種植作物和取得木材,土地上的植被遭到濫伐。原本清澈的河水開始混濁,河流也因為泥沙而淤積,磨坊水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每條水道中。漁堰橫跨了河流中每一個合適的彎道和瀑布,然後,一群又一群溯流的魚就被擋住了。

魚群數量減少,漁民於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海洋物種,以維持生計和貿易。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牡蠣。19世紀末期,牡蠣捕撈全面展開。一般觀察者看過1960年代歐洲和北美近代河川整治工作前的河口後,會以為是汙染問題摧毀了被喻為烏托邦的中世紀歐洲和早期美洲的河流。但是棲地的改變和減少,加上過度捕撈,早在更嚴重的汙染影響之前就已發生了。我很快就會說到,事實上,過度捕撈,特別是對牡蠣的過度捕撈,增加了日後汙染的嚴重程度。北美洲豐盛美好如伊甸園般、充滿各種魚貝類的河流,在歐洲人殖民後無法倖存,很快就步上了歐洲河川的後塵。


魚比水多獵殺海洋:一部自我毀滅的人類文明史

作者:Callum Roberts;
譯者:吳佳其
出版社:我們出版
出版日期:2014-3-6
ISBN:9789869024617

人類足以輕易地終結海洋生物!1741年,飢餓的探險家在白令海峽發現成群的斯特勒大海牛,之後不到30年,這種溫馴的野獸就遭人類獵捕滅絕了。這是個很經典的故事,但事實上,在這些探險家抵達之前,白令島就已經是這個物種僅存的最後一個據點了。

海洋中其他豐富的生命,也都非一夕之間消失的。雖然現今漁業的高效率已經到了毫不留情的程度,然而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密集開採,並不是從現代或是工業化才開始,而是早在11世紀歐洲的中世紀就已經展開。羅伯茨在本書中探討悠久繽紛的商業捕魚歷史,同時也帶領讀者穿過數個世紀,見證海洋的衰亡。

※本文不適用CC條款,請勿轉載。

【相關文章】

Read more http://e-info.org.tw/node/99370